[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汽车盘式制动器的集屑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69976.4 | 申请日: | 2015-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707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莫继良;王东伟;张琦;盖小红;陈光雄;朱旻昊;周仲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D65/00 | 分类号: | F16D6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博通专利事务所 51208 | 代理人: | 陈树明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 制动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盘式制动器的集屑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盘式制动器的主要零部件包括制动盘、制动片、制动卡钳等等。制动片主要采用包含多种成分的复合摩擦材料,在制动过程中由于高温及剪切作用,材料之间发生复杂变化,会产生大量的磨屑。这些磨屑不受约束地脱落或扩散将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危害:
一辆汽车平均一年内行驶两万公里,这期间对每个制动片的厚度磨损大概是3mm左右,而制动片的磨损基本上都会以磨屑的形式排放出去,在全球汽车保有量如此巨大的今天,不难想象所有汽车排放出来的磨屑总和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磨屑微粒中大小在2到15μm之间的出现频率相当高,属于对环境以及人体均有伤害的细颗粒物,而且通过实验已经证实80-90%的汽车制动磨屑通过空气传播四处扩散,其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聚集起来会导致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严重下降;如果被人体吸入,会导致呼吸道及肺部的疾病。而现今如果汽车磨屑不能得到有效的收集,让其任意排放到空气里,久而久之无论是对人体健康还是大气环境质量,都有着无法挽回的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盘式制动器的集屑装置,该集屑装置能够有效地收集制动盘、片上产生的磨屑,避免磨屑的自由脱落和扩散,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盘式制动器的集屑装置,其特征在于:弧形的收集槽的内腔有间隙地环绕于汽车盘式制动器的制动盘外缘,弧形的收集槽的两端固定于汽车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卡钳上,收集槽环绕于汽车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本发明通过在制动盘的外缘包围安装收集槽,制动片及制动盘产生的磨屑,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飞向制动盘的边缘,而进入收集槽,被收集槽有效的收集、集中。然后,再进行集中倾倒、处理。避免了磨屑因自由脱落、扩散到大气中形成雾霾,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
二、采用收集槽对磨屑进行物理收集或清除,较之化学方法无需使用除屑剂等化学物质,其使用成本低,容易实施、推广。
上述的制动盘表面加工有均匀排列、从内向外的排屑沟。
通过在制动盘上加工从内向外(从制动盘的中心向制动盘的边缘)的排屑沟,更有利于磨屑排向收集槽,磨屑收集效果更好。
上述的排屑沟是直径为3-6mm的半圆型沟;排屑沟的数量为5-10个。
这种数量、尺寸、结构的排屑沟可以很好地将磨屑排向收集槽。
上述的收集槽由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材料制成,收集槽的截面形状为190-220°圆弧,槽壁的厚度为2mm。
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热性、散热性等优点,同时也满足收集槽所需的抗冲击、抗老化、防破碎的要求;截面形状为190-220°圆弧的收集槽既能很好地收集磨屑,同时也能很方便地清除、打扫磨屑。
上述的弧形的收集槽的两端固定于汽车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卡钳上的具体方式为螺栓联结。
这样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的制动器结构的基础上,方便的将收集槽安装于制动器上,同时其拆卸、维修也十分方便。
上述的收集槽的最低处下凹形成收集盒,或者在收集槽的最低处开安装口,收集盒通过卡子安装于安装口的口缘。
这样更加方便磨屑的清除和打扫。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6为摩擦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图1示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是,一种汽车盘式制动器的集屑装置,其特征在于:弧形的收集槽3的内腔有间隙地环绕于汽车盘式制动器的制动盘1外缘,弧形的收集槽3的两端固定于汽车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卡钳2上。
本例的制动盘1表面加工有均匀排列、从内向外的排屑沟。
本例的排屑沟是直径为3-6mm的半圆型沟;排屑沟5的数量为5-10个。
本例的收集槽3由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材料制成,收集槽3的截面形状为190-220°圆弧,槽壁的厚度为2mm。
本例的弧形的收集槽3的两端固定于汽车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卡钳2上的具体方式为螺栓联结。
本例的收集槽3的最低处下凹形成收集盒4,或者收集槽3的最低处开安装口,收集盒4通过卡子安装于安装口的口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699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锥形侧向力减震器弹簧及其装配结构
- 下一篇:车用动力补偿离合器及离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