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定向转育成广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71332.9 | 申请日: | 2015-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05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王乃元;张敏;王建文;陈杰;苏隆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洪欣 |
地址: | 100045 北京市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光温敏核 不育 定向 育成 广保型 细胞质 雄性不育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定向转育成广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方法,其包括:以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为回交母本,栽培水稻为父本,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选育获得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同型可育系;再以所述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同型可育系为回交父本,水稻广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通过杂交和回交,选育获得遗传属性改变的水稻新品系,即新育成的广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其最大程度保留原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优良遗传背景、综合性状和育种潜力,花粉不育度高,不育性稳定,不受自然界光照长短和温度高低变化的干扰,遇到复杂多变气候条件,仍然保障杂交稻制种种子高纯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定向转育成广保型(CMS-F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方法。
背景技术
1973年湖北石明松在粳稻农垦58的群体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该植株在夏季抽穗表现为雄性不育,秋季抽穗则表现为雄性可育,经研究其花粉育性与温度高低和光照长短有密切联系,即在夏季高温长日照气候条件下抽穗表现为雄性不育,而在秋季低温短日照气候条件下抽穗则表现为雄性可育,并将该不育系命名为湖北光温敏核不育水稻。
自石明松(1981)提出水稻自然两用系的概念以来,已选育出许多两用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并且配组成两系法杂交稻组合通过审定推广,开辟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并逐渐发展成为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一种重要类型,为我国杂交稻技术创新,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种研究是该领域最核心的技术,有关研究和讨论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种技术的代表性文献有:
(1)《超级杂交稻研究》,袁隆平主编,200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
(2)《杂交水稻学》,袁隆平主编,2002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3)《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理论与技术》,陈立云主编,200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
(4)《水稻雄性不育生物学》,朱英国编,2000年,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
(5)《杂种优势和杂交稻育种》杨仁崔,陈顺辉译,1996,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福州(Heterosis and Hybrid Rice Breeding S.S.Virmani著,Springer-Verlay BerlinHeidelberg出版社,1994年,德国)。
(6)《水稻育种学》,闵绍楷,申宗坦,熊振民编,1996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7)《光敏感核不育系水稻育性转换机理与应用研究》,李泽炳编,1995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武汉。
(8)《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贺浩华,元生朝编,1993年,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南昌。
(9)《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研究与利用》,朱英国,杨代常编,1992年,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
(10)《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林世成,闵绍楷编,199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
(11)“对光照长度敏感的隐性雄性不育水稻的发现与初步研究”,石明松,1985,《中国农业科学》(2):44-48。
(12)《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实践》,李泽炳等编,198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
1、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与两系法杂交稻育种技术优势和成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农林大学,未经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713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