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浮标释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77490.5 | 申请日: | 2015-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06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王璇;高波;古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22/08 | 分类号: | B63B22/08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28 | 代理人: | 聂启新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浮标 释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上救生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水上救生浮标的释放装置。
背景技术
应急救生浮标为潜水器扥等水下设备中的关键设备,在水下设备出现异常情况时,用以标识潜水器的位置,便于救援人员搜寻和救援。应急救生浮标的功能要求该装置的结构坚固、简单、可靠并能由任何人员来操纵,救生浮标的驱动方式要求不依赖于水下设备内部可能会遭到破坏的电力动力源。
应急救生浮标通常锁紧在水下设备上,在需要寻求救援时,则需要将浮标释放至水面,现有技术中,应急浮标的释放一般采用回转扇形板的方式,即沿浮标圆周方向等分布置多个回转扇形板,各个扇形板间由连杆连接,扇形板与水下设备本体铰支连接,可由穿舱的手柄统一驱动沿连接点转动,通过扇形板卡住浮标即可锁紧浮标,当出现紧急情况需要释放浮标时,舱内人员转动手柄,扇形板转动,浮标脱离各扇形板,由此被释放。上述浮标释放方式的存在如下缺陷:一,浮标的形状设计受扇形板布置的限制,无法根据水下设备外形设计,一定程度上影响水下设备的水动力性能;二,手动穿舱驱动的密封方式不适用于大深度潜水器等水下设备;三,组成机构较多,装拆复杂,一旦使用后不易恢复,不适用于水下设备的各种试验调试。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点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浮标释放装置,浮标的锁紧与释放操作简单、可靠,满足应急操作需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浮标释放装置,包括浮标,浮标活动置于保护框内,预埋件从浮标底部装入浮标内,预埋件的底部固接有吊钩一和吊钩二,吊钩一与缆绳一端固接,缆绳另一端固定在缆绳框底部,缆绳本体层层盘放在缆绳框内;缆绳框顶部沿周向方向均布有至少两个压板,压板外侧通过周向销轴与缆绳框铰接,压板内侧端头盖合在缆绳框顶部开口,且各压板的内侧端头之间形成有至少能容纳单股缆绳的容置空间;销轴上装有扭簧,扭簧的两端钩头分别与压板的外侧端面、缆绳框的外壁面抵接;吊钩二与连接座上的耳孔中均穿接油缸的活塞杆;活塞将油缸缸体内腔划分为复位腔和工作腔,活塞杆位于工作腔内,工作腔上设有进油口,复位腔内设有轴向弹簧,弹簧两端分别与活塞端面和复位腔内壁面连接;油缸的缸体、缆绳框、连接座和保护框均固装在水下设备上。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
所述缆绳框为上窄下宽的锥形结构,且所述锥形结构的顶部开口为倒锥形孔口结构,压板的外侧端面上带有斜向上的凸部,扭簧的两端钩头分别与所述凸部的外侧斜端面、缆绳框的锥形外壁面抵接。
所述压板的内侧端头带有U形槽口。
所述保护框为上宽下窄的倒锥形结框体。
所述缆绳框顶部沿周向方向均布有三个压板。
所述连接座上设有两个耳孔,吊钩二位于所述两个耳孔之间。
所述油缸的进油口与手动液压泵的出口通过油管路连接。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1、本发明通过在浮标内设有带有两个吊钩的预埋件,并通过油缸的特殊结构设置,使得活塞杆在油缸内弹簧的作用下伸出从而锁住吊钩与水下设备上连接座,由此实现浮标的锁紧,通过驱动油缸,使得活塞杆克服弹簧力回缩,从而释放浮标,由此实现浮标的锁紧与释放,结构简单,操作可靠。
2、本发明通过外表面呈锥形的缆绳框、缆绳框上三个压板及压板上扭簧的设置,使得浮标被释放上浮带动缆绳释放为单股释放,避免缆绳释放过程中乱缆现象的发生。
相交于传统的利用多个回转扇形板卡住浮标使得浮标形状设置受扇形板布置的限制的方式,本发明对浮标的锁紧采用浮标内预埋件底部的吊钩,通过对吊钩的锁紧从而锁紧浮标,本发明对浮标为间接锁紧与间接释放,使得浮标的形状设置不受限,浮标的形状可根据水下设备的外形以利于减少水下设备水动力的方向进行设计。本发明进一步采用按压手动液压泵实现浮标释放,与水下设备舱内为管路连接,可适用于各种深度的水下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缆绳框及其上压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中还示出了缆绳,图中缆绳框部分剖视。
图3为本发明所述油缸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还示出了连接座及吊钩二。
其中:1、浮标;2、保护框;3、预埋件;4、吊钩一;5、吊钩二;6、缆绳;7、缆绳框;8、压板;9、销轴;10、扭簧;11、连接座;12、油缸;121、活塞杆;122、活塞;123、复位腔;124、工作腔;125、进油口;126、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774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