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3D打印制备微电感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77677.5 | 申请日: | 2015-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328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任天令;刘厚方;王刚;邱皓川;李晓宁;杨轶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1/02 | 分类号: | H01L21/02;B22F3/105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廖元秋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打印 制备 电感 方法 | ||
1.一种基于3D打印制备微电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感为立体电感,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第一3D打印喷头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在衬底上打印微电感的底层金属微电感线圈;
2)用激光对打印的底层金属微电感线圈进行烧结;
3)在底层金属微电感线圈采用PECVD生长一层绝缘材料,作为微电感线圈层与层之间的隔绝,重复步骤1)-3)制作出预先设定的多层立体金属微电感线圈;
4)在制成的金属微电感线圈的中间部分采用第二3D打印喷头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打印出铁磁性材料体;
5)采用激光对铁磁性材料体进行烧结,同时按预先设定的方向施加磁场对铁磁性材料圆柱体进行磁化,使铁磁性材料晶化,磁矩取向排列统一,以有利于提高铁磁性材料的磁导率和饱和磁化强度,所述第一3D打印喷头内装有金属粉,所述第二3D打印喷头内装有铁磁性材料粉;
制作所述微电感线圈的金属材料采用电导率高的Cu、Al、Ag、Au之任一种;
所述衬底材料选高阻低k的衬底材料高阻GaAs、蓝宝石Al2O3、高阻Si中任一种材料;
所述铁磁性材料采用高频磁导率μ、高饱和磁化强度Ms、低矫顽力Hc和高的铁磁共振频率fFMR的软铁磁性材料NiZnCuFeO、Y(3-x)BixFeO、CoFeSiO、BaCoFeO,或由CoFe、NiFe、CoTaZr、CoFeB、CoNbZr、CoFeSi、CoMnSi、CoFeAl、CoFeAlSi、CoFe-C、CoFe-N中的一种或多种形成的多层铁磁金属合金。
2.一种基于3D打印制备微电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感为立体微电感,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高阻Si衬底上沉积500nm的SiO2薄膜;
2)采用电子束蒸发沉积50nm的Ti和Au作为缓冲层和种子层,以改善微电感线圈与衬底的结合;
3)采用第一3D打印喷头和第二3D打印喷头,同时或交替分别打印金属微电感线圈和铁磁性材料体,并使铁磁性材料体包围在微电感线圈的周围;
4)在打印铁磁性材料的同时对铁磁性材料进行烧结同时采用施加同方向外磁场,使铁磁性材料晶化,磁矩取向排列统一,有利于提高铁磁性材料的磁导率和饱和磁化强度。
3.一种基于3D打印制备微电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感为平面微电感,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在高阻Si衬底上沉积500nm的SiO2薄膜;
2)然后采用电子束蒸发沉积50nmTi/Au作为缓冲层和种子层,改善微电感线圈与衬底的结合;
3)随后沉积金属材料Cu薄膜作为微电感线圈;
4)利用MEMS工艺将金属Cu薄膜加工成微电感线圈以及电极;
5)利用3D打印喷头在微电感线圈的上方区域打印铁磁性材料;
6)激光对铁磁性材料进行烧结并同时采用施加同方向外磁场,使铁磁性材料晶化,磁矩取向排列统一,有利于提高铁磁性材料的磁导率和饱和磁化强度。
4.一种基于3D打印制备微电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感为平面微电感,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对高阻Si衬底进行热氧化,在衬底表面沉积500nm的SiO2薄膜;
2)然后采用电子束蒸发沉积50nmTi和Au作为缓冲层和种子层,以改善微电感线圈与衬底的结合;
3)接着利用PECVD生长厚度为500nm的SiO2绝缘层;
4)利用光刻和干法刻蚀在SiO2绝缘层上形成尺寸为20um*20um通孔;
5)利用磁控溅射在SiO2绝缘层上生长500nm的Ti和Au作为通孔连接上下电极;
6)随后在5)步骤制作的样片上方沉积3μm的Cu金属材料薄膜层;
7)利用MEMS工艺将金属Cu薄膜层按预先设计加工成微电感线圈以及电极;
8)利用3D打印喷头在微电感线圈的上方、下方、双层包夹、中间夹心区域打印铁磁性金属材料NiFe薄膜,厚度范围在500nm,打印过程中施加按预定方向大小诱导偏置磁场;
9)打印完成后放入真空中再次施加强磁场进行退火,使NiFe磁矩取向排列统一,提高材料的磁导率和饱和磁化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7767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