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产肌苷的重组菌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77763.6 | 申请日: | 2015-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61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温廷益;孙钦云;邓爱华;梁勇;商秀玲;吴杰;白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1 | 分类号: | C12N1/21;C12N15/75;C12N15/77;C12P19/32;C12R1/07;C12R1/125;C12R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和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6 | 代理人: | 刘国伟;武玉琴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产肌苷 重组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产肌苷的重组菌,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组菌相比于出发菌具有弱化的磷酸戊糖变位酶活性或失活的磷酸戊糖变位酶,所述出发菌是能够累积肌苷的菌株,所述能够累积肌苷的菌株为腺苷酸琥珀酸合成酶活性降低的细菌,所述细菌为枯草芽胞杆菌W168(B.subtilis W168)菌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组菌,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失活的磷酸戊糖变位酶具体为以下任一种情况:
(1)全部或部分缺失磷酸戊糖变位酶编码基因的开放性阅读框;
(2)磷酸戊糖变位酶编码基因进行了无义突变;
(3)缺失磷酸戊糖变位酶编码基因的启动子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组菌,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弱化的磷酸戊糖变位酶具体为所述出发菌的磷酸戊糖变位酶基因的表达调控元件替换为具有更弱表达调控活性的元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组菌,其特征在于,所述磷酸戊糖变位酶的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4中第1-1182位所示,所述磷酸戊糖变位酶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5所示。
5.一种构建如权利要求1所述产肌苷的重组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失活或弱化出发菌中的磷酸戊糖变位酶,得到所述重组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构建生产肌苷的重组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失活出发菌中的磷酸戊糖变位酶,通过如下(1)或(2)或(3)的步骤实现:
(1)全部或部分缺失磷酸戊糖变位酶编码基因的开放性阅读框;
(2)对磷酸戊糖变位酶编码基因进行无义突变;
(3)缺失磷酸戊糖变位酶编码基因的启动子区。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构建生产肌苷的重组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弱化出发菌中的磷酸戊糖变位酶,通过将所述出发菌的磷酸戊糖变位酶基因的表达调控元件替换为具有更弱表达调控活性的元件。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构建生产肌苷的重组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发菌为腺苷酸琥珀酸合成酶活性降低的细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构建生产肌苷的重组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菌为枯草芽胞杆菌W168(B.subtilis W168)菌株。
10.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重组菌生产肌苷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7776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继电器触点抗浪涌保护电路
- 下一篇:汽车金属外观件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