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锁控制电路及MCU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80954.8 | 申请日: | 2015-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9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陆忠芳;马保华;韩安新;赵兴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奋威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20 | 分类号: | H02H7/20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1 | 代理人: | 应圣义 |
地址: | 31005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电路 mcu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故障保护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自锁控制电路及MCU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集成电路稳定性和可恢复性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在电子集成电路中,前级电路的输出直接影响到后级电路的运行安全。譬如,在现有的MCU(微控制单元)控制系统中,尽管目前的MCU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但是仍然不排除出现MUC跑飞而引起的故障现象。一旦MUC跑飞,电路出现故障,此时与MCU相连接的后续的硬件电路容易因故障而发生损坏,从而造成电路无法恢复,这是现有电子集成电路所不允许的。
针对MUC跑飞的现象,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从两个方面来减小MUC跑飞而造成的硬件电路的损坏。第一种方法是从硬件或软件的方面提高MCU运行的稳定性,减小MCU跑飞的概率。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各种检测软件或检测装置(如外部的看门狗芯片)来检测MCU的运行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则停止MCU运行。这两种方法不仅设计成本较高且只能起到预防减小MCU跑飞的概率,而无法做到当MCU跑飞时对后续电路的保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锁控制电路及MCU控制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自锁控制电路包括首尾相连接的偶数组自锁单元、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和输出端。每一自锁单元均包括一个取反模块和连接在取反模块输出端的限流电阻,当前自锁单元内的限流电阻与后一自锁单元内的取反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一控制端与第一自锁单元内的取反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控制端连接在相邻两个自锁单元之间。输出端连接在最后一个自锁单元和第一个自锁单元的交点上。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每一自锁单元内的取反模块均为由开关管组成的取反电路,当前自锁单元内开关管的控制端与前一自锁单元内的开关管的输出端相连接,当前自锁单元内开关管的输出端经限流电阻与电源相连接,当前自锁单元内开关管的另一端接地;第一控制端与位于第一自锁单元内的开关管的控制端相连接,第二控制端与第一自锁单元之后的任一自锁单元内的开关管的控制端相连接。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每一自锁单元内的取反模块均为集成的非门。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自锁控制电路包括首尾相连接的两个自锁单元,分别为第一自锁单元和第二自锁单元,第一自锁单元包括第一取反模块和第一限流电阻,第二自锁单元包括第二取反模块和第二限流电阻,第一取反模块、第一限流电阻、第二取反模块和第二限流电阻四者依次连接,第二限流电阻的输出端与第一取反模块的输入相连接,第一控制端与第一取反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控制端连接在第一限流电阻与第二取反模块的交点上,自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在第二限流电阻和第一取反模块的交点上。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自锁控制电路还包括与第二控制端相连接的动态解锁单元,动态解锁单元与外部解锁信号源相连接。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动态解锁单元包括隔直流模块和开关元件。隔直流模块连接在外部解锁信号源输出端。开关元件的控制端与隔直流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开关元件的输出端与第二控制端相连接。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隔直流模块包括相互串联连接在外部解锁信号源输出端的电容和电阻。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动态解锁单元为移位寄存器。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MCU控制系统,包括MCU控制单元和自锁控制电路。MCU控制单元与第二控制端相连接,为第二控制端提供解锁信号,第一控制端与外部故障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另一种MCU控制系统,包括MCU控制单元和自锁控制电路,该自锁控制电路包括动态解锁单元,MCU控制单元与动态解锁单元相连接。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自锁控制电路及MCU系统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奋威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未经康奋威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809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