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高CO2耐受性和固定率的微藻选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81013.6 | 申请日: | 2015-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0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岳丽宏;陈为公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36 | 分类号: | C12N1/36;C12N1/12;C12N1/02;C12N13/00;C12N15/01;C12M1/00;C12M1/34;C12M1/04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37104 | 代理人: | 赵映蓉;于正河 |
地址: | 266520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co sub 耐受 固定 选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藻培育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微藻的选育培育方法,特别是一种具有高CO2耐受性和固定率的微藻选育方法,能够培养选育出高CO2耐受性和固定率的微藻。
背景技术: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如何在现有的燃料和能源结构条件下,采取经济有效的方法控制CO2的排放,是研究者多年来重点研究的课题;根据众多科学家的研究经验和申请人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分析,微生物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减排法,但是这其中所需的氢化细菌培养需要通入氢气,实际工程应用中技术复杂性较高,且微藻耐高温性差,通常当CO2浓度大于5%时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固碳效率也较低。因此选育出一种或几种合适的微生物不仅能实现对高浓度CO2高效减排以突破生物法的技术瓶颈,而且所获得的生物质还可通过质能转化开发出新能源,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同时也减少了因化石燃料燃烧而引起的CO2的排放。
查阅国内外典型研究成果发现,大部分微生物研究或是因为最适CO2浓度和最高耐受浓度较低、或是因为低固定率等原因都未取得满意的结果;例如虽然刘玉环等人研究的Scenedesmusdimorphus最适CO2浓度和最高耐受浓度较高,但其在最佳浓度时的固定率仅达0.99g/(L·d);黄和等人研究的“一株小球藻及其应用”(专利号为ZL201019026021.X),其分离的小球藻M209256最高CO2耐受浓度仅为24.5%(v/v),最佳CO2固定浓度为5%(v/v),15天最佳生物量为2.23g/L,按通常的小球藻的含碳量50%计算,最佳CO2固定率为4.088g/L(折合0.273g/(L·d)),在CO2浓度为24.5%(v/v)时CO2固定率为2.05g/L(折合0.137g/(L·d));刘君寒等人研究的“一株小球藻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专利号为ZL201110145547.7),该方法重点是获得具有多功能的小球藻,其中所涉及的小球藻M4653最高CO2耐受浓度为30%(v/v),优选在5%(v/v)CO2时油脂含量为33.5%和产量1.51g/L,在20%时仅为24.7%和0.79g/L,显然该小球藻不适宜在高CO2浓度环境下生存,且该方法中也未对小球藻的适宜CO2浓度和最佳CO2固定情况进行阐述;李福利等人研究的“一株栅藻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专利号ZL201110144545.6),该方法中仅仅阐述了栅藻M4653可用于空气(30%(v/v)CO2环境),研究重点在于含氨氮等废水的净化及其油脂含量,但对CO2固定及去除情况未有提及,并且最佳生物质生长量出现在5%(v/v)CO2和最佳蛋白量出现在3%(v/v)CO2时,可以理解为最高CO2耐受浓度为30%(v/v),最佳固定浓度仅为5%(v/v);因此需要研究设计一种新的具有较高CO2耐受浓度和固定浓度的微藻,本发明的申请人于2012年2月13日申请的专利号为ZL201210030297.8中公开了一株具有高CO2耐受性和固定率的微藻,并在说明书中给出了该株微藻的选育过程;但是该专利技术虽然公开了具有高CO2耐受性和固定率的微藻的选育试验过程,但是其涉及的选育步骤过于简单,各种偶然因素过多,成功选育出稳定性较高的藻株几率较低;因此本发明设计出一种能够选育出具有高CO2耐受性和固定率的微藻的方法,以便于产量化生产培育出具有高CO2耐受性和固定率的微藻,实现对烟道气等高浓度复杂环境下CO2的有效固定,对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设计一种专门用于选育高CO2耐受性和固定率微藻的方法,以实现高CO2耐受性和固定率的微藻的量化选育培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810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能系统蓄电池过放电保护器
- 下一篇:摩托车倾倒断电装置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