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外用中药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81434.9 | 申请日: | 2015-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624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徐亚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亚丽 |
主分类号: | A61K36/75 | 分类号: | A61K36/75;A61K36/85;A61P17/04;A61K35/64;A61K33/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6000 安徽省安庆***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皮肤 瘙痒 外用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外用中药,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皮肤瘙痒在医学上,称之为皮肤病,是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包括麻风、疥疮、脚气、牛皮鲜、真菌病、皮肤细菌感染等;此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类疾病,属多发疾病;本病多发于四肢、颈部,多对称发生,临床表现为最初为针头或米粒打的丘疹,逐渐增大,皮肤增厚,干燥或成席纹状,皮损潮红、糜烂、局部干燥,有轻度感染;有的发于脚部,呈丘疹状,奇痒难忍,容易感染;目前现代医学常采用地塞米松、强的松、达克宁等激素药物来治疗,效果不够理想,而且副作用大、易复发,一些治疗本病的中草药,起不到治疗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外用中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治疗皮肤瘙痒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海桐花3-8、油柑叶2-4、大枫叶5-7、苍术8-10、蝉蜕10-12、马钱子2-4、炙甘草6-8、赤药3-5、雄黄2-4、穿心莲6-8、羌活8-10、紫苏子10-12、防风2-4、刺蒺藜4-5、白鲜皮2-4、丹皮6-8、蜂房10-12、栀子皮5-6、虎狼草3-6、白云花根2-4。
治疗皮肤瘙痒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海桐花5、油柑叶3、大枫叶6、苍术9、蝉蜕11、马钱子3、炙甘草7、赤药4、雄黄3、穿心莲7、羌活9、紫苏子11、防风3、刺蒺藜4.5、白鲜皮3、丹皮7、蜂房11、栀子皮5.5、虎狼草5、白云花根3。
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然后加入适量医用酒精调和成糊状,涂覆于患处,每日更换一次,10天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治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外用中药对皮肤无任何刺激、毒副作用,且具有疏散风热,凉血止血,凉血清热,消风止痒功效;本发明治疗皮肤瘙痒效果好,见效快,疗程短,副作用小,复发率低,适用于各类皮肤瘙痒患者治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治疗皮肤瘙痒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g)为:海桐花5、油柑叶3、大枫叶6、苍术9、蝉蜕11、马钱子3、炙甘草7、赤药4、雄黄3、穿心莲7、羌活9、紫苏子11、防风3、刺蒺藜4.5、白鲜皮3、丹皮7、蜂房11、栀子皮5.5、虎狼草5、白云花根3。
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然后加入适量医用酒精调和成糊状,涂覆于患处,每日更换一次,10天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治愈。
典型病例:
病例1、罗某某,女,56岁,患者背部瘙痒难忍,常为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严重者呈持续性瘙痒伴阵发性加剧,苔白腻,脉细,常使用地塞米松治疗一直未治愈,后涂覆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更换一次,连续涂覆十余天,效果明显,瘙痒明显减轻,后续用两个疗程,瘙痒完全治愈,随访未见复发。
病例2、李某,女,62岁,患有牛皮癣数年,一直未治愈,后患处瘙痒加重,呈持续性瘙痒,涂覆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更换一次,涂覆一个疗程后,瘙痒明显减轻,后续涂覆一个疗程,瘙痒完全治愈。
病例3、黄某,男,47岁,面部及颈部起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基底红润,边界清楚,常以湿热为诱因而引起瘙痒,夏日汗液增多可使瘙痒加重;时重时轻,涂覆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更换一次,连续涂覆两个疗程,丘疹完全消失,瘙痒治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亚丽,未经徐亚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814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