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阻栅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81786.4 | 申请日: | 2015-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84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刘玉荣;姚若河;耿魁伟;韦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786 | 分类号: | H01L29/786;H01L51/05;H01L21/336;H01L21/34;H01L51/4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阻栅 栅端 电极 薄膜晶体管 薄膜层 半导体有源层 源漏电极 介质层 绝缘栅 截止 制备 自动增益控制 阈值电压漂移 电极偏压 关态电流 交叠区域 信号堵塞 有效调控 转移特性 阈值电压 过渡层 控制栅 信号栅 有效地 源漏极 衬底 应用 电路 | ||
1.一种电阻栅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由下至上依次包括衬底、过渡层、栅端电极、电阻栅薄膜层、绝缘栅介质层、半导体有源层、源漏电极,所述电阻栅薄膜层(4)位于两栅端电极 (301和302) 与绝缘栅介质层(5)之间,电阻栅薄膜层的电阻率低于半导体有源层;所述两栅端电极位于电阻栅薄膜层下方,其连线方向与沟道方向垂直,其结构和功能上是等效的;所述源电极(701)和漏电极(702)制作在垂直于两栅端电极连线的方向,使得源漏电极两端与两个栅端电极构成类#型交叠区域,且源漏电极长度小于两栅端电极宽度与两栅端电极间距的总和;所述电阻栅薄膜层为高掺杂半导体薄膜层;所述高掺杂半导体薄膜的电阻明显低于半导体有源层薄膜的电阻;所述电阻栅薄膜层的厚度为80~120纳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阻栅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有源层是非晶或多晶硅薄膜、有机薄膜和氧化物薄膜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阻栅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有源层的本体载流子浓度为1015~1018 cm-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阻栅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有源层的厚度为30~80纳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阻栅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栅介质层为100~300纳米厚的二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铝、氧化铪或氧化钽薄膜;所述栅端电极、源极或漏极为Al、Cr、Mo、Au或ITO导电薄膜。
6.制备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阻栅薄膜晶体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衬底上沉积二氧化硅或氮化硅薄膜作为过渡层;
(2)在过渡层上沉积金属或ITO导电薄膜,光刻形成两栅端电极;
(3)在两栅端电极和过渡层上沉积高掺杂半导体薄膜,形成电阻栅薄膜层;
(4)在电阻栅薄膜层上沉积二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铝、氧化铪或氧化钽薄膜形成绝缘栅介质层;
(5)在绝缘栅介质层上沉积半导体薄膜层,形成半导体有源层;
(6)在半导体沟道有源层上通过掩膜版技术于沟道有源层两端沉积Cr、Mo、Au或ITO导电薄膜,光刻形成源漏电极,并使得源、漏电极的连线方向与两栅端电极的连线方向垂直;
(7)将(6)制得的器件在200~250 oC氮氛下退火处理30~6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8178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