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摩托车机油冷却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85130.X | 申请日: | 2015-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47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黄屡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坤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5/00 | 分类号: | F01M5/00;F01M11/03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黄书凯 |
地址: | 402566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机油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摩托车散热领域,涉及一种机油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摩托车,由汽油机驱动,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的两轮或三轮车,轻便灵活,行驶迅速,广泛用于巡逻、客货运输等,也用作体育运动器械。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摩托车分为街车,公路赛摩托车,越野摩托车,巡航车,旅行车等。
现有摩托车没有机油冷却装置,在发动机运行时会产生高温,机油具有导热性能,并且在发动机内不断流动循环。因此,若对机油进行冷却,冷却的机油对发动机曲轴箱、离合器、气门组件等都会起到冷却作用。即使是水冷发动机,能够用水冷却的部分也只有汽缸头和汽缸壁,其它部位仍要靠机油来冷却。若发动机产生过热,气门长时间处于燃气的高温高压工况而得不到适当的冷却,必然造成整个配气机构部件的高温疲劳,严重影响配气机构的性能,最终影响发动机的整体性能以及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机油冷却装置,以对机油进行冷却,结构简单,冷却效率高,冷却时间快,有效防止机油温度过高,确保摩托车各个部件正常工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摩托车机油冷却装置,包括水冷层、机箱、机油泵、滤油器、机油管,水冷层设置于机箱侧壁外,水冷层内水面高度位于水冷层高度的1/2~1/4,机箱侧壁为s形结构,机箱底部开有出油口,机箱一侧开有回油口,出油口和回油口通过机油管连通,机油泵和滤油器依次固定安装于机油管上,机油泵和滤油器之间的机油管呈螺旋状。
采用上述方案时,机箱外壁上设置有水冷层,摩托车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机油,随后经机箱传递给水冷层中的水,由于水的比热容较机油大,在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水的温度升高的值将会比机油升高的值低,从而在机箱内外造成了温度差,在温差的作用下热量更容易从机箱内部传递到外部,进而延缓了机油温度快速升高。冷层内水面高度位于水冷层高度的1/2~1/4,摩托车工作时产生的振动,使得水冷层内的水在水冷层内部震荡,水的震荡会热对流加快,增加散热效率。机箱侧壁为s形结构,s形结构使得机箱侧壁的长度增加,从而使得散热面积增加,增加了机箱内部热量向外界传递的效率,增强了散热效果。出油口和回油口之间的油路上依次设置有机油泵和滤油器;机油泵将高温的机油从出油口抽出后通过机油管通向滤油器,滤油器将过滤机油中的杂质,以保障机油的工作性能,减少因杂质的原因对动力设备的损耗。机油泵和滤油器之间的机油管呈螺旋状,螺旋状机油管使得机油的流程增加,从而增加了机油与外界的换热面积,增加了机油的散热效果。
上述方案对机油进行冷却,结构简单,冷却效率高,冷却时间快,有效防止机油温度过高,确保摩托车各个部件正常工作。
对基础方案的改进得到的优选方案1,水冷层水冷层为壁厚为1cm~2cm,将更有利于机箱内的热量向外界传递。
对基础方案的改进得到的优选方案2,回油口高度高于出油口,使得刚经过散热的机油从回油口回到机箱,由于回油口高度高于出油口,所以回到机箱的机油位于出油口上方,防止了刚经历散热的机油立即被机油泵吸出,提高了机油总体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标记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水冷层1、机箱2、机油泵3、机油管4、滤油器5、回油口6、出油口7。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水冷层1设置于机箱2侧壁外,水冷层内水面高度位于水冷层高度的1/2~1/4,水冷层1壁厚为1cm~2cm,机箱2侧壁为凹凸的s形结构,机箱2底部开有出油口7,机箱2一侧开有回油口6,回油口6高度高于出油口7,出油口7和回油口6通过机油管4连通,机油泵3和滤油器5依次固定安装于机油管4上,机油泵3和滤油器5之间的机油管4呈螺旋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坤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市坤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851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