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沥青中苯并芘的收集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91945.9 | 申请日: | 2015-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25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哲;刘鹏飞;张帅;蔡丽娜;穆建青;胡国鹏;闫保平;杨禹;韩大千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C3/08 | 分类号: | C10C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太兆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08 | 代理人: | 张洪年 |
地址: | 030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沥青 苯并芘 收集 测试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煤沥青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到一种煤沥青中苯并芘的收集测试方法。其步骤为:1)将煤沥青样品在研钵中进行研磨,至所有煤沥青完全通过80目筛子为止;2)搭建收集装置,在作为收集瓶的锥形瓶中加入收集用溶剂,称取煤沥青样品置于三口烧瓶内,调节油浴温度,设置搅拌器的搅拌速率,调整大气采样器的采集速率,反应、收集;3)将收集瓶中的溶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标准曲线法测试其中苯并芘的含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煤沥青中苯并芘的收集测试方法能在加热条件下高效准确地测试煤沥青中苯并芘的释放量,且取样方便、提取程序简易省时,其所用收集装置可为通用装置,适应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沥青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到一种煤沥青中苯并芘的收集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煤沥青煤焦油沥青是煤焦油深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是煤焦油蒸馏提取馏分后的残液。煤沥青常温下是一种热塑性黑色能发光固体物质,无固定的熔点,呈玻璃相,煤焦油沥青的化学组成极为复杂,它是由5000多种三环以上的多环芳香族烃类化合物和含氧、含氮、含硫等杂环化合物以及少量高分子碳素物质组成。低分子组分具有结晶性,形成多组分的低共熔混合物。
煤沥青可用作电极材料、防水材料及筑路材料等,在建筑、电极以及耐火材料等领域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的煤沥青与石油沥青在组成上有较大差异,尤其是污染物方面,煤沥青中含有的高活性致癌物苯并芘是石油沥青的万倍以上。苯并芘又称苯并(ɑ)芘,英文缩写BaP,煤沥青加热时,其中的3,4-苯并芘释放到大气中,与大气中各种类型微粒所形成的气溶胶结合在一起,其中8μm以下部分易经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导致肺癌和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环保问题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加上我煤沥青产量大、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使人们广泛思考研究如何将其中的苯并芘等致癌物从煤沥青中分离出来或进行控制,从而制备低毒、无毒环保的煤沥青。而对其测试方法的研究是首要任务。目前的测试方法中,大多针对于固体煤沥青在常温下苯并芘的含量进行测试,而煤沥青作为筑路材料使用时,加工、拌和、铺筑以及碾压都处于加热状态下,因此,常温时其苯并芘含量并不能表征煤沥青作为筑路材料使用时其苯并芘的危害,对实际生产应用缺乏指导意义;另外一方面,大气中苯并芘含量测定中,存在着取样困难、提取程序复杂耗时等缺点。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简洁方便、高效准确的煤沥青中苯并芘的收集测试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煤沥青中苯并芘的收集测试方法,所述收集测试方法具体步骤为:1)将煤沥青样品在研钵中进行研磨,至所有煤沥青完全通过80目筛子为止;2)搭建收集装置,在作为收集瓶的锥形瓶中加入收集用溶剂100mL,称取100-300g煤沥青样品置于三口烧瓶内,调节油浴温度,设置搅拌器的搅拌速率,调整大气采样器的采集速率,反应、收集30-120min;3)将收集瓶中的溶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标准曲线法测试其中苯并芘的含量。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煤沥青中苯并芘的收集测试方法,所述步骤2)中,收集用溶剂为苯、甲苯、丙酮中的一种。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煤沥青中苯并芘的收集测试方法,所述步骤2)中,收集用溶剂为苯、甲苯、丙酮中的两种。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煤沥青中苯并芘的收集测试方法,所述步骤2)中,收集用溶剂为苯、甲苯和丙酮,三者摩尔比为5:3:2。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煤沥青中苯并芘的收集测试方法,所述步骤2)中,收集用溶剂为苯、甲苯和丙酮,三者摩尔比为5:4:1。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煤沥青中苯并芘的收集测试方法,所述步骤2)中,调节油浴温度为50~150℃。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煤沥青中苯并芘的收集测试方法,所述步骤2)中,搅拌器的搅拌速度为100~2000r/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未经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919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