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低温烧结的导电银浆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00730.2 | 申请日: | 2015-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98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朴贤卿;蔡亚果;孙卓;张哲娟;高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B1/02 | 分类号: | H01B1/02;H01B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城创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4 | 代理人: | 刘伍堂 |
地址: | 20120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温 烧结 导电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可低温烧结的导电银浆,其特征在于:其配方包括:无颗粒导电墨水、微米银粉、纳米级银线和有机载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低温烧结的导电银浆,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米银粉为球状银粉时,所述配方的配比为:质量百分比20%~50%的无颗粒导电墨水、质量百分比20%~60%的微米银粉、质量百分比10%~40%的纳米级银线和质量百分比10%~40%的有机载体;其中球状银粉的直径为1~5μm,其振实密度为3~6g/cm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低温烧结的导电银浆,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米银粉为片状银粉时,所述配方的配比为:质量百分比20%~50%的无颗粒导电墨水、质量百分比5%~40%的微米银粉、质量百分比10%~40%的纳米级银线和质量百分比10%~40%的有机载体;其中片状银粉的片径为1~5μm,厚度为100~200nm,其宽厚比大于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低温烧结的导电银浆,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米银粉为片状银粉和球状银粉时,所述配方的配比为:质量百分比20%~50%的无颗粒导电墨水、质量百分比5%~30%的球状微米银粉、质量百分比5%~20%的片状微米银粉、质量百分比10~40%的纳米级银线和质量百分比10~40%的有机载体;其中片状银粉的片径为1~5μm,厚度为100~200nm,其宽厚比大于10;其中球状银粉的直径为1~5μm,其振实密度为3~6g/cm3。
5.一种可低温烧结的导电银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制备:
步骤1: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级银线;
步骤2:采用银盐、醇类、胺类、去离子水及碳酸钠制备无颗粒导电墨水;
步骤3:选取质量百分比15%~30%的粘度调节剂、质量百分比70%~85%的添加剂,按照1:2~1:8的质量比,搅拌混合,获得有机载体;
步骤4:将步骤1所制得的纳米级银线晾干,称取质量百分比在20%~60%的微米级珠状银粉和质量百分比在5%~40%的微米级片状银粉的混合粉末或质量百分比为5%~30%的球状微米银粉、质量百分比为5%~20%的片状微米银粉混合在质量百分比为20%~50%的无颗粒导电墨水中,并加入质量百分比为10%~40%的晾干的纳米级银线和质量百分比为10%~40%的有机载体,搅拌并均匀混合,超声振荡1小时,得到可低温烧结的导电银浆。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低温烧结的导电银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级银线的制备步骤如下:
步骤1:将银盐溶液与100ml的乙二醇混合,得到质量百分比为5%~35%混合溶液A;
步骤2:将保护剂与100ml的乙二醇混合,得到质量百分比为5%~35%的混合溶液B;
步骤3:配制质量百分比为0.015%~1.53%的无机物乙二醇溶液作为控制剂;
步骤4:取60ml乙二醇于100ml聚四氟乙烯的内衬中,加入0.1~0.5ml的控制剂,在室温下磁力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混合溶液A和混合溶液B,继续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溶液C;
步骤5:将装有混合溶液C的100ml的聚四氟乙烯内衬装入反应釜壳中,在140℃~180℃下反应1~3小时,随炉冷却得到反应液;
步骤6:将反应液放入高速离心机离心,离心10~20分钟,并用乙醇洗涤,过滤后得到纳米级银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低温烧结的导电银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颗粒导电墨水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备:
步骤1:将质量为16:5的银盐和碳酸钠分别溶于60ml去离子水中,得到银盐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后将碳酸钠溶液逐滴加入银盐溶液中,避光搅拌,然后真空抽滤至干燥,得到干燥粉末;
步骤2:将醇类和胺类按照质量比为1:3~3:1混合,搅拌均匀,形成醇胺混合溶液;
步骤3:将干燥粉末加入醇胺混合溶液中,其质量比为1:20~1:4,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得到导电墨水;
步骤4:采用规格为0.45μm的过滤膜过滤,得到透明无颗粒导电墨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未经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0073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