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污油储罐废气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05028.5 | 申请日: | 2015-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7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牟小冬;张卫华;王林;宫中昊;尹树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82 | 分类号: | B01D53/82;B01D53/48;B01D53/72;B01D53/96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邵朋程 |
地址: | 10072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污油储罐 废气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气处理方法,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重污油储罐的废气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炼油厂的重污油储罐都是直接排空的,当重污油管线吹扫来的蒸汽进入重污 油储罐后,然后直接排入大气中。直排的蒸汽中含有硫化氢等恶臭气体,以及烃类组分,污 染大气环境并危害公众健康。
部分炼化企业采用吸收工艺对此类废气进行治理。这种废气治理方式是将管线扫线蒸汽 从重污油罐中引出,通过冷凝器降温后,通过柴油吸收或者碱洗法进行治理。此种方式的治 理效果很难达到排放标准,并且占地面积较大,工艺较为复杂,能耗也较高,并且对吸收剂 造成污染。如用柴油吸收会对柴油的品质产生较大影响,增加了回炼成本。如用碱洗法,对 吸收剂需要定期更换,并且此类方式对于有机硫,以及烃类气体没有治理效果。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重污油储罐废气处理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重污油储罐废气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重污油管线扫线时,将吹扫而来的高温高压蒸汽先进行预降温,当蒸汽温度降至100℃ 以下后再输送至重污油储罐;
b对重污油储罐中排出的蒸汽继续进行降温处理,当蒸汽温度降至40℃以下后,再对其 进行气液分离;
c分离出的气体先后采用活性炭进行脱烃、脱硫吸附处理,处理后的达标气体排入大气。
上述活性炭脱烃吸附的过程为物理吸附,活性炭吸附饱和后能够脱附再生;活性炭脱硫 吸附的过程为化学吸附,活性炭吸附饱和后能够利用水洗再生。
上述活性炭脱烃吸附的过程在脱烃吸附罐中进行,活性炭脱硫吸附的过程在脱臭吸附罐 中进行;所述脱烃吸附罐共设置两个,二者交替运行。
上述脱烃吸附罐和脱臭吸附罐上均设置有监测罐内温度的温度变送器,若脱烃吸附罐或 脱臭吸附罐内的温度达到危险报警值时,温度变送器给控制装置一信号,使其控制管路上的 进气阀关闭,并将气体紧急排空。
上述重污油储罐为拱顶罐,重污油储罐的罐顶配置有控制废气处理过程启停的微压传感 器。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可以对重污油储罐废气排放进行有效的治理,其工艺简单,实施装置占地面积小, 一次性投入低,能耗低,且排放能够保证达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现本发明重污油储罐废气处理方法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预冷换热器、2-微压传感器、3-冷凝换热器、4-液位计、5-气液分离罐、6-紧 急排空阀、7-阻火透气帽、8-管道泵、9-阻火器、10-温度变送器、11-脱烃吸附罐、12-浓度 分析仪、13-脱臭吸附罐、14-进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现有重污油储罐废气处理方法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种投资费用低、 占地面积小,维护简易,能耗低,治理排放达标的重污油储罐的废气处理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活性炭处理的方法,其主要工艺为“预冷+冷凝+吸附脱烃+吸附脱臭”,对重 污油罐停工扫线的蒸汽以及加热转油时的大呼吸气体进行处理。具体方法是:蒸汽扫线时通 过预冷器使得蒸汽降至100℃以下进入重污油储罐中,然后进入换热器中进行降温,降温至 40℃以下后进入脱烃罐和脱臭罐中进行吸附处理。
本方法的吸附脱烃是通过活性炭吸附实现的。脱烃罐设为两个,一备一用。脱烃吸附的 过程为物理吸附,由于烃类的吸附过程中会伴有升温,当扫线持续作业时,当一个脱烃罐温 升达到60℃时,可以切换到另一个脱烃罐进行吸附。
本方法的吸附脱臭也是通过活性炭吸附实现的。吸附罐中装有对H2S、硫醚、硫醇及其他 硫化物等恶臭气体较好吸附功能的活性炭。该活性炭吸附恶臭气体为化学反应。硫化氢吸附 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湿度,在此湿度下,水会在活性炭表面形成一层膜,硫化氢在此膜下和 溶解的氧气生成单质硫和水。重污油储罐用蒸汽扫线的特性恰好符合了此类活性炭对湿度的 要求。
以下将结合附图示出的装置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该装置主要包括预冷换热器1、冷凝换热器3、气液分离罐5、脱烃吸附罐 11以及脱臭吸附罐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050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