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艾叶的治疗脾虚胃弱型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07002.4 | 申请日: | 2015-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56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王一飞;罗帆;刘秋英;利奕成;任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4 | 分类号: | A61K36/9064;A61P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70 | 代理人: | 刘晔 |
地址: | 5106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有 艾叶 治疗 脾虚胃弱型 慢性 胃炎 中药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有艾叶的治疗脾虚胃弱型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它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起病多缓慢,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且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上腹隐痛、上腹饱胀、食物不消化、恶心呕吐、嗳气和反酸等。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以下5个因素有关:(1)急性胃炎的遗患:急性胃炎后,胃黏膜病变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均可形成慢性胃炎;(2)刺激性性食物和药物;(3)十二指肠液的反流入胃;(4)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如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减退或亢进、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5)病毒感染因素。
中医上通常将胃炎分为4类,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症范畴,分别为:肝胃气滞型、脾虚胃热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胃炎的病因较复杂,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辨证论治。
脾虚胃弱型慢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类型,患者胃脘坠胀不舒,食欲不振,呕吐酸水,隐隐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则轻,饿时疼甚,进食稍减,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象沉细弱或浮大无力。证属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宜补中益气,健脾温胃。
由于中医治疗具有丰富的用药经验和中医药理论基础,讲求辨证论治,无论是对脾虚胃弱型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还是诊断治疗方面现代中医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针对不同类型的胃炎,能够对症下药,合理配伍,从而起到缩短病程、完全治愈的效果。
目前公开的治疗慢性胃炎的发明专利有很多,例如:201310693697.0、201510051352.4、201410556293.1、201310457618.6等。但是慢性胃炎病症类型多样,针对性治疗脾虚胃弱型慢性胃炎的发明专利却很少,中国专利申请201410771775.9公开了一种治疗脾虚胃弱型慢性胃炎的中药,主要由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厚朴、高良姜、大枣、当归、人参和甘草制成。该发明中药虽然具有补脾养胃、调和胃气的作用,能够减轻患者的胃炎病症,但是,该发明药物中含有当归、人参和党参等名贵药材,来源少,成本高,极大的限制了该发明药物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治疗脾虚胃弱型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通过选择合适的药材及调节配伍,达到针对性强、显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毒副作用小的目的。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发明人依据中医理论的研究及临床反复的试验和验证,提供了一种治疗脾虚胃弱型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制备原料:
艾叶15-30份、豆黄13-25份、茯苓14-24份、苍术9-17份、山药11-17份、砂仁9-15份、芡实7-13份、石斛8-13份、茼蒿6-13份、玫瑰花5-12份、高良姜4-9份和甘草5-11份。
在该配比范围内,优选了3个疗效较为显著的配比:
配比1:艾叶15份、豆黄13份、茯苓14份、苍术9份、山药11份、砂仁9份、芡实7份、石斛8份、茼蒿6份、玫瑰花5份、高良姜4份和甘草5份。
配比2:艾叶30份、豆黄25份、茯苓24份、苍术17份、山药17份、砂仁15份、芡实13份、石斛13份、茼蒿13份、玫瑰花12份、高良姜9份和甘草11份。
配比3:艾叶23份、豆黄19份、茯苓19份、苍术13份、山药14份、砂仁13份、芡实10份、石斛10份、茼蒿9份、玫瑰花7份、高良姜6份和甘草8份。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称取各味原料药材,分别去杂质,洗净,烘干,切片后粉碎成粗粉;
S2、将艾叶、豆黄、山药、砂仁、茼蒿和玫瑰花粗粉混匀,按照粗粉总重量的7-14倍量加水,回流煎煮2-5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在45-65℃条件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5的中药浸膏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070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风湿骨痛的中药
- 下一篇:一种治疗柿石症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