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质隔墙条板连接用超细粉体抗裂连接膏有效
申请号: | 201511014578.3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58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徐立斌;李新刚;王林枫;曲清飞;朱国良;丁银仙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0006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墙 连接 用超细粉体抗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轻质隔墙条板连接用超细粉体抗裂连接膏,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轻质隔墙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已广泛应用建筑工程中,其最大优点是自重轻、拆装方便, 有利于建筑工业化施工, 提高使用面积和减少湿作业的效果。但在轻质条板施工中的嵌缝材料一般不太被人们重视,常简单的采用通用硅酸盐系列水泥与107 胶和细砂配制成M10 以下的聚合物水泥砂浆。实践中,轻质条板墙面收缩开裂基本都是在板与板的嵌缝部位,当铲开嵌缝砂浆,观察节点开裂情况时看到,嵌缝材料与轻质条板粘结很弱,将二者剥开后的粘结面上很干净,互不挂带。另外,嵌缝材料的强度过高,它与板材胶结面的胀缩应力差距加大,使得二者难以融合,连接反而薄弱了。常会在轻质条板隔墙的接缝处出现开裂现象, 造成使用不便, 引起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质隔墙条板连接用超细粉体抗裂连接膏。通过增加连接膏与轻质隔墙的粘附性以及提高连接膏的韧性来克服轻质隔墙板伸缩变形所产生的开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轻质隔墙条板连接用超细粉体抗裂连接膏,所述连接膏由水泥、超细粉体、塑料粉、无机保水剂、纤维素醚、胶粉、聚羧酸减水剂、木粉、聚丙烯短纤维混合制备而成。
前述连接膏中,所述连接膏按800~1200份水泥、800~1400份超细粉体、80~120份塑料粉、10~30份无机保水剂、10~30份纤维素醚、10~30份胶粉、5~15份聚羧酸减水剂、5~15份木粉、5~15份聚丙烯短纤维混合制备而成。
前述连接膏中,所述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PO.42.5水泥。
前述连接膏中,所述超细粉体为石灰石粉、石英砂粉、粉煤灰、水淬矿渣粉、铁渣粉、磷渣粉、赤泥中的一种或几种复合而成;超细粉体选用平均粒径在3~5微米,超细粉体的比表面积为1000m2/kg以上的超细粉体。
前述连接膏中,所述塑料粉为废旧塑料加工而成,其主要成分为PP、PE、PVC中的一种,细度在60~100目。
前述连接膏中,所述无机保水剂是用赤泥、沸石粉、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无机多孔材料磨细而成的粉体材料;无机保水剂的比表面积为300~400m2/kg。
前述连接膏中,所述纤维素醚选用分子量在10000以上的产品。
前述连接膏中,所述胶粉为醋酸乙烯胶粉或丙烯酸胶粉。
前述连接膏中,所述木粉的目数为60~80目。
前述连接膏中,所述聚丙烯短纤维的长度为1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超细粉体来提高连接膏与轻质隔墙的粘附能力,主要是利用超细粉体发挥填充作用,提高膏体的渗透性,与基体粘结力提高15~30%;利用塑料粉来改善连接膏的韧性,可降低试件的压折比10~30%;最后利用木粉(锯木末)、聚丙烯纤维形成复合纤维,提高抗裂性能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以往轻质条板连接处砂浆(水泥膏)易开裂的技术难题,具有粘附力强、抗裂效果好、施工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一种轻质隔墙条板连接用超细粉体抗裂连接膏,所述连接膏按800~1200份水泥、800~1400份超细粉体、80~120份塑料粉、10~30份无机保水剂、10~30份纤维素醚、10~30份醋酸乙烯胶粉或丙烯酸胶粉、5~15份聚羧酸减水剂、5~15份木粉、5~15份聚丙烯短纤维混合制备而成。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PO.42.5水泥。超细粉体为石灰石粉、石英砂粉、粉煤灰、水淬矿渣粉、铁渣粉、磷渣粉、赤泥中的一种或几种复合而成;超细粉体选用平均粒径在3~5微米,超细粉体的比表面积为1000 m2/kg以上的超细粉体。塑料粉为废旧塑料加工而成,其主要成分为PP、PE、PVC中的一种,细度在60~100目。无机保水剂是用赤泥、沸石粉、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无机多孔材料磨细而成的粉体材料;无机保水剂的体积比表面积为300~400 m2/kg。纤维素醚选用分子量在10000以上的产品。木粉的目数为60~80目。聚丙烯短纤维的长度为10mm。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145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