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支重轮自动加载气密性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15228.9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99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季广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3/04 | 分类号: | G01M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重轮 自动 加载 气密性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重轮自动加载气密性检测装置。
技术背景
支重轮是履带式行走机械底盘的重要承力部件,工作载荷大,使用条件恶劣,常常工作于高温、低温、泥沙,有腐蚀性的环境下。它由支重轮体、支轴、左右支承座和密封组件等零部件组成。支轴通过左右支承座固定在台车架上,轮体内孔装有压装的轴套,轴套与支轴配合并浸入润滑油中,台架行走时支重轮转动,转动的轮体和固定的左右支承座之间装有密封组件,以保持支轴与轴套等部位的润滑油的密封。支重轮的润滑密封是浮动油封装置,其组成包括一对金属密封环(又称浮封环)、一对O型密封圈,及支重轮体和支承座内的锥面。
支重轮使用过程中漏油失效现象较为普遍,漏油除了造成油液损失、环境污染,严重的漏油导致润滑不良,轴承铜套与轮轴干摩擦,支重轮总成报废,甚至使履带行走机械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另外,更换失效了的支重轮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支重轮漏油失效多是由于零部件尺寸和形状的加工误差,装配不良等造成的。使用中随着支重轮的转动,O型圈可能发生扭曲、旋转、移位,导致浮动密封环密封面错位,最终导致漏油。因而,如何科学、高效地检验支重轮的密封性能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中之重。
实用新型申请号:201420284348.3的模拟工况的程度较低,这个实用新型专利不能检测气密性,也不能给支重轮轴加载,所加载荷仅仅作用在支重轮体上,检测时支重轮轮体和轮轴无相对转动,无法模拟实际支重轮运行时的工况。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提供了一种生产效率高、工人劳动强度低、自动化程度高、检测效果好的支重轮加载气密性检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支重轮自动加载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龙门架、闸板、加载液压缸、电磁吸盘、检测水箱、主动辊、从动辊、液压泵站、空压机、主动辊驱动电机。在支重轮装配流水线的下方设置检测水箱,检测水箱内安装有主动辊和从动辊,主动辊外延至检测水箱外部,通过联轴器与主动辊驱动电机相连;龙门架上设置有液压泵站、加载液压缸,液压泵站通过液压油管连接加载液压缸,加载液压缸加载到支重轮上,龙门架上设置有空压机,空压机通过压缩空气管连接到支重轮。在模拟工况的情况下,对支重轮进行充气进行气密性检测,效模拟支重轮实际工况下具有的较大负载和不同转速,且加载力和转速可调。
进一步的,所述支重轮装配流水线的检测位设有对开式滑板闸门,两扇闸门各自由小油缸启闭;滑板外缘有15度锲角,两扇滑板关闭后,中部形成150度夹角。完成初装的支重轮滚动到此锲角处,可使该待检支重轮定位,以便于加载液压缸电磁吸盘定位销与滚动到此的支重轮配合吸附。
进一步的,加载液压缸的杆端固定安装有电磁吸盘,电磁吸盘吸附表面装有两个圆柱定位销;圆柱定位销与支重轮支承座上的安装孔配合后可实现电磁吸盘与支重轮的相互定位;电磁吸盘通电后产生吸力,将支重轮支承座压紧在电磁吸盘表面,利用电磁吸盘使操作过程更加自动化。
进一步的,加载液压缸加载到支重轮两侧支承座上,加载到支承座的力再作用在轮轴上,轮轴上的力作用在支重轮体轴承(黄铜套)上,使模拟工况符合实际行走工况。
支重轮在所加载荷下保持旋转跑合一定时间,观察支重轮跑合过程中是否有气体泄漏。检测过程在一定程度模拟了实际工况,即支重轮在运转过程中承受一定载荷,大大提高了支重轮气密性检验的科学性、可靠性和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一种支重轮自动加载气密性检测装置,与现有支重轮气密性检测装置相比具有以下突出有益效果:
1.能有效模拟支重轮实际工况下具有的较大负载和不同转速,且加载力和转速可调。
2.支重轮轮体通过加载、转动跑合一定时间,检测支重轮若不漏气,再安装到履带行走机械上,则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传统检测方式认定合格的支重轮安装后出现漏油的问题,提高了检测的科学性、可靠性。
3.该装置与PLC、行程开关等元件可实现检测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左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主视图部分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的左视图部分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师范大学,未经江苏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152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倾斜摇摆与低频振动复合实验平台
- 下一篇:超高温环境下压力表工况校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