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水质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1016017.7 | 申请日: | 2015-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19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7 |
发明(设计)人: | 李跃鹏;刘海艳;李志萍;曹连海;屈吉鸿;杨莉;姚志宏;张璐;冯翠红;徐晨光;于福荣;赵静;张海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C09D201/00;C09D5/22;C09D7/1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开言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3127 | 代理人: | 喻慧玲 |
地址: | 450008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水质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质监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地下水质监测的系统。
背景技术
地下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饮用水源,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地下水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用水需求增加,对水质也有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地下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水危机加剧。因此,对地下水环境进行监测能够对地下水环境的治理提供必要的依据。
目前,地下水质监测大都采用在地面上建立监测站的方式,大大小小的监测站的设置占用大量的土地,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容易使监测装置受环境影响造成测量数据的不准确。这里所说的环境影响不容小觑,在边远或空旷地区,风的影响极大,严重影响监测站点的寿命。因此,寻求一种如何能够降低环境影响而使得测量数据准确的地下水质监测系统已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地下水质监测系统,本系统将监测站点即监测终端设置于地下,这样既节省了土地资源,又有效地避免了环境影响而保证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地下水质监测系统,系统中包括远程监控中心、借助通讯网络与远程监控中心实现通信的一组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监测终端,关键在于:所述的监测终端置于在地下构建的监测腔室中,所述的监测腔室的上端面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顶板及在顶板上设置的自适应调节台面,顶板与监测腔室的四周立板固定连接,自适应调节台面借助在顶板上设置的转轴形成重力自适应调节结构,自适应调节台面与地面之间的缝隙处设置有防水连接结构,自适应调节台面借助该防水连接结构与地面软连接以形成密闭式监测腔室。
所述的防水连接结构是固定在所述缝隙两侧的自适应调节台面、地面之间的用于缓冲自适应调节台面变形量的弯折结构。
所述的弯折结构的纵切面为正弦波状、U形槽状、V形或倒Ω形状。
所述的弯折结构的纵切面为拉直后的长度等于自适应调节台面的长度L的1/2的正弦波状,该正弦波的振幅≤自适应调节台面的厚度的2倍。
所述的弯折结构外表面涂覆有防水漆,该防水漆按照以下重量份数配比形成:
优选地,所述的防水漆按照以下重量份数配比形成:
所述的顶板是具有凹槽的盖板结构,每一块立板为上、下分体式且端面为反阶梯状、阶梯状的啮合结构。
所述的监测终端包括水质采集模块,由电源、微处理器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无线传输模块组成的无线传感节点模块、及与远程监控中心通信的传输网络模块,水质采集模块是潜水泵,水质采集模块的输出端与数据采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微处理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数据采集模块连接,输出端与传输网络模块连接。
所述的监测腔室中还设置与微处理器控制模块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微处理器控制模块将温度、湿度信息发送至远程监控中心。
所述的监测腔室中还设置有与微处理器控制模块连接的北斗定位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未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160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