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共培养微流控芯片的构建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22833.9 | 申请日: | 2015-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3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孙秀兰;蒋栋磊;孙嘉笛;张银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3/00 | 分类号: | C12M3/00;C12N5/0787;C12N5/0786;G01N33/5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耿晓岳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肥大 细胞 巨噬细胞 培养 微流控 芯片 构建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共培养微流控芯片的构建及其应用,属于食品质 量分析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食物过敏原是指食物中能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抗原分子,水产品作为人类重要的食源性 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其中虾、蟹等甲壳类水产品所引起的过敏症在临床反应中最为常见。食 品过敏症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一类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具有症状种类繁多、病 症情况复杂、危害广泛、难以彻底根治的特点,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随着食品过敏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食物过敏的预防和检测已 经成为一项迫切的需求,但由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食物过敏症的方法,而避免进食含有致敏 原的食物是唯一的预防手段,因此建立一种或多种灵敏检测过敏原的分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检测过敏病症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体内检测和体外检测。虽然体内检测对 医生或是病人来说都是最方便可靠的方法,但是其潜在的风险无法忽视,需要谨慎对待。在 我国,对过敏原的体外检测尚未得到大力重视,传统的诊断模式依旧在使用,这不但不利于 对过敏疾病的及时确诊和治疗,也会给病人带来额外的身心痛苦。由于过敏原种类众多,且 因同个体而多变化,因此建立多种快速灵检测过敏原的方法来取代体内试验成为迫切需要。
细胞是形成有机体形态和功能的基本组成单位,对研究机体结构和探索生命活动具有重 要意义。细胞传感技术以活细胞作为探测元件,通过对活细胞的基本生理性质或细胞对被测 物的响应进行检测,从而定性定量地确定细胞的生理状态或被检物的含量。因此,细胞传感 技术对于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探索生命的活动和规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药物的设计 和筛选、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检测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生命工程技术的发展与信息 技术的飞跃,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得细胞传感检测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新型的纳米材 料、荧光及电化学细胞传感器不断问世,极大推动了生物传感技术地迅猛发展。
近年来,微流控细胞芯片己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检测和疾病治疗领域,通过在微型芯片上 集成多种功能单元,可实现对被检样品的完整检测,包括进样、反应、分离、输出等操作。 早在1998年,Whitesides等就提出了采用软光刻技术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基础上制备微 流控芯片的想法,并开发了多层微流通道实现了微流泵、阀等对微流体的良好控制。相比传 统的分析方法,微流控芯片具有样品量需求量少,污染小,响应时间短,分析效率高的特点。 此外PDMS材料透明便于观察,有利于精确控制实验过程,满足批量化生产和高通量的需求。 固定有细胞的微流控芯片能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细胞活动(如细胞增殖生长、固定迁移、 内吞外排、药物作用)等进行分析。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建立了肥大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二维细 胞)的PDMS微流控芯片平台,成功应用于食品过敏原识别评价研究。本发明实现肥了大细 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二维细胞)的PDMS微流控芯片平台。采用特殊流道设计,采用 “张力阀道”实现了对两种细胞的非直接接触共培养,从而能够精确控制两种细胞共培养过程, 从而有效的研究细胞旁分泌机制,以及通过在PDMS基底表面电镀金电极,借助电化学阻抗 信号对共培养中细胞的生理活动实时监测。通过以上设计,构建了用于食品过敏原识别评价 研究的细胞共培养微流控芯片平台。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PDMS微流控芯片,所述PDMS微流控芯片的主要结构 -PDMS流道层,由两条平行等长的主通道构成,通道两端设有插槽以便注入液体;两条主 通道通过一条毛细管道垂直联通。
所述PDMS微流控芯片是将电化学技术与微流控芯片相结合设计得到的,由PDMS流道 层和镀金硅片层这两部分组成;所述毛细管道的两端设计有插孔,用于插入微型参比电极; 每一条主通道底面电镀一枚金电极;所述PDMS微流控芯片还包括键合在PDMS流道层下的 镀金硅片层,镀金硅片层表面电镀四组金电极(如图2),每个工作电极的引导线将工作电极 和芯片边缘的金手指(供电极夹固定)相连接,在工作电极的前方是半圈电镀金层作为对电 极,其也由电镀导线连接到芯片边缘的金手指上;所述微流控芯片的PDMS流道层与镀金硅 片层键合在一起构成完整芯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228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