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网络侧设备及其通信控制方法、物联网设备及其通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1025051.0 | 申请日: | 2015-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74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师延山;康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88/04 | 分类号: | H04W88/04;H04W4/7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郭学秀;吴敏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络 设备 及其 通信 控制 方法 联网 | ||
网络侧设备及其通信控制方法、物联网设备及其通信方法,所述物联网设备的通信控制方法包括:当接收到物联网中源设备的通信信息时,判断目标设备是第一类型设备还是第二类型设备;当确定所述目标设备为第一类型设备时,获取所述目标设备所属的关联用户组中的第二类型设备的信息,其中,所述关联用户组中的设备之间采用点对点方式进行近距离通信;通过所述关联用户组中驻留在公共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第二类型设备与所述目标设备进行通信。上述的方案,可以在物联网设备使用移动通信网络进行通信时简化操作流程,并节约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网络侧设备及其通信控制方法、物联网设备及其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蜂窝网络,在经历了从2G、3G到4G的演进之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被基本满足。已经进行需求定义的5G技术,则会针对无线宽带、低功耗大链接、低时延高可靠等三个典型场景进行专门设计。而低功耗大链接,甚至是低时延高可靠的场景,都涉及物联网范畴。
在物联网中,通常“物”的数目要远远大于“人”的数目。例如,一户家庭有4个人,但是具有多个电视、冰箱、多个空调、轿车、窗帘、报警器、对讲门铃、可穿戴设备等,使得“物”的数目多于“人”的数目。因物联网最终还是需要和人之间通信,因此,“物”和“人”共同接入到公众移动通信网络,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通信需求。这意味着,蜂窝网络的移动运营商所运营的网络,面临着数倍于人的设备接入量。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物联网中的“物”和“人”共同接入到公众移动通信网络,即需要首先为每个“物”申请对应的客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或者全球客户识别模块(Universal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USIM),使得每个“物”均可以使用对应的SIM/USIM接入网络并通信,存在着操作繁琐且浪费资源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解决的问题是在物联网设备使用移动通信网络进行通信时简化操作流程,并节约资源。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联网设备的通信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当接收到物联网中源设备的通信信息时,判断目标设备是第一类型设备还是第二类型设备,所述第一类型设备不具备驻留在公共移动通信网络中的能力,所述第二类型设备具备驻留在公共移动通信网络中的能力;
当确定所述目标设备为第一类型设备时,获取所述目标设备所属的关联用户组中的第二类型设备的信息,其中,所述关联用户组中的设备之间采用点对点方式进行近距离通信;
通过所述关联用户组中驻留在公共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第二类型设备与所述目标设备进行通信。
可选地,所述通过所述关联用户组中驻留在公共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第二类型设备与所述目标设备进行通信,包括:
将所述通信信息和所述目标设备的标识信息发送给所述关联用户组中驻留在公共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第二类型设备,以使得所述关联用户组中驻留在公共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第二类型设备通过所述目标设备的标识信息识别出所述目标设备,并将所述通信信息通过点对点方式发送给所述目标设备。
可选地,所述目标设备的标识信息为网络侧分配。
可选地,所述第一类型设备的标识信息存储于HLR中所述关联用户组的设备列表中。
可选地,当接收到所述关联用户组中第一类型设备的呼叫转移呼叫时,还包括:
获取所述关联用户组中驻留在公共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第二类型设备的信息;
将第一类型设备的呼叫转移呼叫接续至所述关联用户组中驻留在公共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第二类型设备,并将所述第一类型设备的标识信息发送至所述关联用户组中驻留在公共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第二类型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250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