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联式废气再循环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25344.9 | 申请日: | 2015-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8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苏建业;习纲;陈宇清;李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21/08 | 分类号: | F02D21/08;F02M26/13;F02M26/14;F02M26/25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屈蘅 |
地址: | 2012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联式 废气 再循环 系统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混联式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气模块,包括进气管道、设置在进气管道上的节气门和分别与进气管道及发动机连接的进气歧管;
排气模块,包括排气管道、分别与发动机及排气管道连接的排气歧管和用于净化排气管道内废气中氮氧化物的催化装置;
取废气模块,包括取废气管道、多通阀、中冷器、旁通阀和用于调节废气流量的EGR阀,所述取废气管道具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排气歧管和催化装置之间的排气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二端口与具有经所述催化装置处理后的废气的排气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节气门和进气歧管之间的进气管道相连通,所述多通阀、中冷器、旁通阀和EGR阀分别设置在所述取废气管道上,所述中冷器和旁通阀并联设置,所述多通阀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口连通的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的第五端口以及经中冷器或旁通阀及EGR阀与第三端口连通的第六端口;
其中,通过控制所述多通阀使得所述取废气模块仅取用第一端口处的废气、仅取用第二端口处的废气或同时取用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处的废气;通过控制所述旁通阀使得所述多通阀的第六端口流出的废气经中冷器及EGR阀与所述第三端口连通,或者,通过控制所述旁通阀使得所述多通阀的第六端口流出的废气经旁通阀及EGR阀与所述第三端口连通;
在发动机低负荷工况下,通过控制所述多通阀使得所述取废气模块仅取用第一端口处的废气,通过控制所述旁通阀使得所述多通阀的第六端口流出的废气经旁通阀及EGR阀与所述第三端口连通;
在发动机中负荷工况下,通过控制所述多通阀使得所述取废气模块仅取用第一端口处的废气,通过控制所述旁通阀使得所述多通阀的第六端口流出的废气经中冷器及EGR阀与所述第三端口连通;
在发动机高负荷工况下,通过控制所述多通阀使得所述取废气模块仅取用第二端口处的废气或同时取用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处的废气,通过控制所述旁通阀使得所述多通阀的第六端口流出的废气经中冷器及EGR阀与所述第三端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联式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发动机的低负荷工况对应的负荷为:0~P1*Lm,其中,P1:20%~40%,Lm为发动机的最大负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联式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发动机的中负荷工况对应的负荷为:P1*Lm~P2*Lm,其中,P1:20%~40%,P2:30%~60%,P2大于P1,Lm为发动机的最大负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联式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发动机的高负荷工况对应的负荷为:P2*Lm~Lm,其中,P2:30%~60%,Lm为发动机的最大负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联式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EGR阀为高压EGR阀,所述高压EGR阀两端的压差范围为:0~H1,其中,H1:20~150千帕。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联式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模块还包括与进气管道连通的进气总管和设置在进气管道上的空气滤清器,所述进气总管固定在进气歧管上,且与所述取废气管道的第三端口连通,所述节气门位于所述空气滤清器和进气歧管之间,所述排气模块还包括消声器和与排气管道连通的排气总管,所述消声器设置在所述催化装置的下游,所述排气总管固定在排气歧管上,且与所述取废气管道的第一端口连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联式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为点燃式的发动机,所述发动机为汽油机、天然气发动机或乙醇发动机,所述催化装置为三元催化器,所述多通阀为三通阀,所述EGR阀由电机驱动,所述多通阀为电控多通阀,所述旁通阀为电控旁通阀,所述中冷器和旁通阀同时设置在EGR阀的上游、同时设置在EGR阀的下游或者分别同时设置在EGR阀的上游和下游,所述混联式废气再循环系统应用在自然吸气发动机上或增压发动机上,所述增压发动机为涡轮增压发动机、机械增压发动机或双增压发动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2534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