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羊毛甾烷型三萜化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1511026177.X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187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吴金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金凤 |
主分类号: | C07J17/00 | 分类号: | C07J17/00;A61K31/585;A61P3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3 江苏省常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急性 淋巴细胞 白血病 羊毛 甾烷型三萜 化合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从文冠果的干燥枝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治疗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作用的羊毛甾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aBunge为无患子科(Sapindaceae)文冠果属植物,单属单种,别名文登阁、僧灯毛道、崖木瓜、山木瓜等。其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河南等地的丘陵山坡等,各地也常有栽培,文冠果始载于《救荒本草》,以文冠花为名,在《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
文冠果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木本油料植物,有北方油茶之称,因其种仁富含脂肪油,其质量分数高达52%,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除作为油料树种外,该植物还有良好的药用、食用、观赏等价值。文冠果的茎、枝(文冠木)味甘、微苦,性凉,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湿、敛干黄水的功效,在蒙医中常用于治疗热性“协日乌素”、瘰疬、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民间用其种仁治疗小儿遗尿症,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将其开发成治疗小儿遗尿的制剂,疗效显著。
从文冠果外果壳、果柄等部位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多以三萜类(尤以玉蕊醇型三萜类化合物居多)、黄酮类为主,此外还有苯丙素、甾类、酚酸、生物碱、单萜及脂肪酸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是文冠果中报道最多的一类成分,其结构母核主要为齐墩果烷骨架结构的玉蕊醇型(A、B),此外还有羽扇豆烷型(C)、甘遂烷型(D)、环阿屯烷型、羊毛脂烷型等。
文冠果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抑菌、抑制HIV蛋白酶、改善学习记忆功能等。其中文冠果种仁中亚油酸、亚麻酸量丰富,经常食用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花萼片中的秦皮苷可用于解热、安眠、抗痉;叶中的杨梅苷可用于杀菌、降胆固醇等。文冠果种仁、果柄和叶的水浸膏用于小儿遗尿症疗效显著,并可拮抗化学药物所致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从文冠果的干燥枝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治疗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作用的羊毛甾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具有下述结构式的化合物(Ⅰ),
所述的化合物(Ⅰ)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操作步骤:(a)将文冠果的干燥枝粉碎,用75~85%乙醇热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浓缩至无醇味,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饱和的正丁醇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b)步骤(a)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用大孔树脂除杂,先用15%乙醇洗脱8个柱体积,再用75%乙醇洗脱10个柱体积,收集75%乙醇洗脱液,减压浓缩得75%乙醇洗脱物浸膏;(c)步骤(b)中75%乙醇洗脱浸膏用正相硅胶分离,依次用体积比为85:1、45:1、20:1、10:1和1:1的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得到5个组分;(d)步骤(c)中组分3用正相硅胶进一步分离,依次用体积比为25:1、20:1和10:1的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得到3个组分;(e)步骤(d)中组分2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的反相硅胶分离,用体积百分浓度为75%的甲醇水溶液等度洗脱,收集8~10个柱体积洗脱液,洗脱液减压浓缩得到纯的化合物(Ⅰ)。
进一步地,步骤(a)中,用80%乙醇热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
进一步地,所述大孔树脂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
一种药物组合物,其中含有治疗有效量的所述的化合物(Ⅰ)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所述的化合物(Ⅰ)在制备治疗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化合物用作药物时,可以直接使用,或者以药物组合物的形式使用。
该药物组合物含有治疗有效量的本发明化合物(Ⅰ),其余为药物学上可接受的、对人和动物无毒和惰性的可药用载体和/或赋形剂。
所述的可药用载体或赋形剂是一种或多种选自固体、半固体和液体稀释剂、填料以及药物制品辅剂。将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以单位体重服用量的形式使用。本发明药物可通过口服或注射的形式施用于需要治疗的患者。用于口服时,可将其制成片剂、缓释片、控释片、胶囊、滴丸、微丸、混悬剂、乳剂、散剂或颗粒剂、口服液等;用于注射时,可制成灭菌的水性或油性溶液、无菌粉针、脂质体或乳剂等。
附图说明
图1为化合物(Ⅰ)结构式;
图2为化合物(Ⅰ)理论ECD值与实验ECD值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金凤,未经吴金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261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