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微藻光合反应器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1026919.9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57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花兆奎;陈松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绿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24 | 分类号: | C12M1/24;C12M1/04;C12M1/00;C12N1/20;C12R1/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藻 反应系统 光合生物 透明管道 直立式 光合反应器 塔台 氧气 二氧化碳注入口 细胞 快速生长 排氧装置 市场推广 输液管道 螺旋藻 分裂 二氧化碳 串联 室内 释放 衔接 排放 培育 污染 帮助 | ||
1.生物微藻光合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微藻光合生物反应系统、反应塔台,反应塔台和微藻光合生物反应系统之间通过循环输液管道进行衔接,微藻光合生物反应系统由多组直立式透明管道串联组成,每组直立式透明管道顶部均安装有释放氧气的排氧装置,每组直立式透明管道的底部均安装有满足细胞加快分裂的二氧化碳注入口,反应塔台包含有高位塔、储液塔,高位塔和储液塔之间通过衔接管道进行对接,高位塔的下方设置有衔接藻光合生物反应系统底部循环支管的循环合流注入管道,高位塔的上方设置有将溶液通过循环而提供动力源的真空系统接口,高位塔的内部安装有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的上方设置有气体出孔,储液塔的底部设置有出料阀,储液塔的顶部安装有培养液导入口,循环支管的侧边设置有温控装置,真空系统接口连接负压驱动装置,通过负压驱动使得对藻体的损伤很小且对生物光合反应器没有冲击,使溶液在微藻光合生物反应系统里边的培育平稳进行,利于藻类进行成长,微藻光合生物反应系统的两侧边安装有减压或者降压的压力控制管,压力控制管的高度大于直立式透明管道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物微藻光合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立式透明管道的上下两端采用U形循环接头,直立式透明管道采用且不局限于高透光玻璃材质或亚克力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物微藻光合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氧装置安装有能保留二氧化碳而排放氧气的滤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物微藻光合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氧化碳注入口通过连通管道并联组成,连接管道的一侧设置有二氧化碳流量调节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物微藻光合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应塔台和微藻光合生物反应系统之间采用可拆式连接,一个反应塔台衔接一组或二组以上的微藻光合生物反应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物微藻光合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每组直立式透明管道的表面均设置有管道固定架,直立式透明管道垂直方向设置有灯光照明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物微藻光合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衔接管道的形状呈L形,衔接管道的中间设置有垂直弯头,循环合流注入管道安装有循环控制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物微藻光合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藻光合生物反应系统的直立式透明管道的内径为20mm-1000mm,高位塔的体积占生物光合反应系统的总体积的5%-40%。
9.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微藻光合反应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室内的微藻光合生物反应系统,结合细胞生理学特点,以真空系统提供动力源,通过培养液导入口将原始溶液注入到反应塔台的储液塔,经衔接管道进入高位塔,培养液在高位塔内经过气液分离器,分离出的气体通过气体出孔排到外界,分离出的溶液再通过循环合流注入管道将培养液导入微藻光合生物反应系统中循环,再经衔接管道进入储液塔构成循环,直立式透明管道的底部安装有二氧化碳注入口,灵活的注入二氧化碳作为藻细胞在进行光合作用时的碳素营养,满足细胞加快分裂,进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此时藻细胞在光合反应中产生的过饱和氧通过每组直立式透明管的顶部的排氧装置排出,灵活控制溶氧的含量,保持正压,使管道不易污染,出料阀在溶液循环的过程中检查藻细胞生长的光密度和营养物的消耗情况,也兼作反应塔台的清洗、换液用途,藻细胞溶液在循环的过程中用自然光作为光量子来源,光照不足的情况下,采用灯光照明装置,作为光源的补充,温控装置用以控制夏天高温或冬天低温,使藻细胞在稳定舒适的温度中进行培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绿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绿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2691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活性焦制备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桑黄颗粒菌种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