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链路智能传感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1028594.8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20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杨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迅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G08B19/00;G08C1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地址: | 200092 上海市杨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链路 智能 传感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链路智能传感装置及系统,包括:多个传感器,包括红外位移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及气敏传感器;传感器多路选通单元,与多个传感器相连接;模数转换单元;数据发送单元。本发明的多链路智能传感装置包括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传感器,通过设置具有不同功能的监控传感器,可适用于多种应用环境中,并在判断得到的传感数据为非正常状态时,提供报警,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多链路智能传感装置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打包加密后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实时发送至数据处理装置,整个传输过程不需要中介转换器,可实现数据的分组发送;实时无线传输所需要的设备体积较小,结构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布线,在设备出现故障时可及时发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消防及安防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链路智能传感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人防工程是人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时掩蔽人员和物资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国际上“人防”的概念逐渐被“民防”取代,“人防工程”还兼顾着平时抢险救灾、应对包括恐怖袭击在内的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功能。民防的概念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已经通行。在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是民防行动和抢险救灾的管理机构。我国有些省市如上海、深圳也成立了民防局。
国外民防中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实时监控、注重协商”。意大利国家民事救援办非常注重平时的信息收集工作。民事救援办新建的指挥中心大楼内部建有监控和情况分析中心,利用网络信息通信技术与各机构的灾害监测系统相联,实时获得各种可能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例如:国家民事救援办可以随时调出全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和全国火山监测网的数据及境内8座活火山口的实况录像。
在战时随时动态掌握人防工程损毁状况,对于及时调整灾害应急策略,保障反击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民防工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各个先进国家的共识。特别是对民防工程的实时电子监控更是除了民防供电、通信系统之外的第三位的电气工程。其中利用传感器网络之上发展的物联网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智能数据通信与数据处理技术、2D/3D地图空间模拟技术等,对民防工程进行实时遥测、遥信、遥控成为当今各国提高民防工程可靠性、可利用性的关键手段。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通过开发地表以下的空间,规划建设各类城市功能性设施以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建设活动。城市的地下空间作为地上部分的延伸,可以为城市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和能源信息设施以及商业设施提供利用空间,优化城市功能。20世纪90年代以后,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进入了多样化发展的综合开发利用的新阶段。如不加强监测与管理,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极易造成各类安全事故。
现有地下空间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数是城市人防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刚开始应用时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提高了地下空间和人防工程开发利用和维护管理的效率,代表着当时的先进水平。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现有的地下空间管理信息系统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功能单一,一个安全监控装置不能同时监测感应多种不安全因素,使得为了实现多种功能的监控,不可避免地要装配相应功能的多种安全监控装置,集成度及适用性较差;数据通过有线传输,所需设备体积较大、结构复杂,需要复杂的布线;设备出现故障时无法及时发现;异常传输数据不直观,难以对潜在隐患点及时做出相应处理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多链路智能传感装置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功能单一,集成度及适用性较差;数据通过有线传输,所需设备体积较大、结构复杂,需要复杂的布线;设备出现故障时无法及时发现;异常传输数据不直观,难以对潜在隐患点及时做出相应处理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多链路智能传感装置,所述多链路智能传感装置包括:
多个传感器,包括红外位移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及气敏传感器,适于采集所述传感器所处环境中相应的传感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迅,未经杨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285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模具顶杆的摆动限位机构
- 下一篇:一种模具顶出油缸固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