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铅酸蓄电池生极板容量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1030056.2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917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峰博;班涛伟;何英;陈跃武;郭志刚;方广民;毛书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能电池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沈自军 |
地址: | 3131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极板 容量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铅酸蓄电池生极板容量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随机抽取一片待测的生极板和两片异性生极板进行配组,相邻生极板保持间距,平行置于第一硫酸溶液中,进行槽化成;(2)化成结束后,将第一硫酸溶液替换成第二硫酸溶液,按照正极板连接正极线、负极板连接负极线的方式对极板进行充放电,记录放电时间t;(3)循环充放电结束后,根据公式C=I×Δt计算单片极板的平均放电容量;其中I为放电电流,Δt为平均放电时间。本发明按照正极板连接正极线、负极板连接负极线的方式对极板进行充放电,直接检测正负极板上的电压,检测结果更准确,重复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性能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生极板容量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具有因其价格便宜、原料廉价易得,以及良好的安全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中。铅酸蓄电池主要有正、负极板,隔板、电解液(硫酸)等组成。电池的正、负极板作为电池的重要部分,其性能对电池的性能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
铅酸蓄电池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电池化成(内化成)工艺可以避免传统化成工艺(外化成)中存在的充电时间长、耗电量大、酸雾析出以及极板的清洗消耗大量的酸和水。这样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也避免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但是内化成工艺十分不利于对极板质量的管控。
采用电池化成工艺是直接将生极板组装成电池再进行化成,进而得到成品电池,因此,组装电池所用生极板势必会对电池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目前行业内还没有相应的国际标准来检测衡量生极板的质量,只有通过成品电池性能才可以对生极板的质量加以评估,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外化成电池转内化成电池后,为了更好的保证电池的一致性,这也就迫使电池生产厂家,更加注重生极板质量的控制。因此,需要一种测试方法在电池组装前就能分析极板的电性能。
极板容量是铅蓄电池设计的基本参数,众所共知,极板容量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如:活性物质的量、其利用率、极板的孔率、厚度、活性物质的表面积等等,乃至极板间的距离、板栅的结构、电解液的密度、隔板的特性也有其影响。
公告号为CN 102721930 B的专利文献公开了铅酸蓄电池极板容量的测试方法,首先,随机抽取一片极板和两片异性极板,连接成为两正一负或两负一正的极群;然后,将极群放置在密度为1.28g/ml的硫酸溶液中静置20min;最后,借助于镉电极连接到充放电机上进行放电,正极板的终止电压设置为2.0V,负极板的终止电压设置为0.25V,记录相应的放电时间,计算单片极板的容量。该发明的测试方法在组装前就对铅酸蓄电池的极板进行电性能测试并分析,从源头上保证电池的电性能。该发明的技术方案按照正极板接正极线、镉电极接负极线的形式与放电机连接进行放电,由于镉电极稳定性较差,对检测结果产生偏差,影响对极板性能的评估。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铅酸蓄电池生极板容量的检测方法,在电池组装前对生极板进行检测,如果检测的极板电化学性能不符合设计要求就及时作出调整,保证铅酸蓄电池的一致性,解决了现有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存在偏差的问题。
一种铅酸蓄电池生极板容量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随机抽取一片待测的生极板和两片异性生极板进行配组,相邻生极板保持间距,平行置于第一硫酸溶液中,进行槽化成;
(2)化成结束后,将第一硫酸溶液替换成第二硫酸溶液,按照正极板连接正极线、负极板连接负极线的方式对极板进行充放电,记录放电时间t;
(3)循环充放电结束后,根据公式C=I×Δt计算单片极板的平均放电容量C;
其中I为放电电流,Δt为平均放电时间。
本发明检测方法是在模拟铅酸蓄电池实际生产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检测结果能够准确反映极板的性能。通过生极板容量的差异,来评价生极板质量的好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能电池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天能电池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300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