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泥石流流量和容重沿程变化预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1030302.4 | 申请日: | 2015-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80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发明(设计)人: | 王钧;宇岩;欧国强;潘华利;黄光庆;宫清华;黄江成;杨顺;乔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地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19/00 | 分类号: | G06F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裴娜 |
地址: | 51007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泥石流 流量 容重 变化 预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泥石流流量和容重沿程变化预测方法,包括:由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划分子流域并计算每个子流域沟坡系统降雨产汇流形成的水动力;基于无限边坡模型或可移动固体物质判别模型,计算水动力作用下可移动固体物质的厚度、储量及其分布;采用容重和流量沿程变化预测模型,计算子流域出口水土动力匹配后形成的水土混合物的容重和流量过程;按子流域的分级次序和拓扑关系,由各子流域容重和流量过程反演计算整个流域出口或者沿程设定断面的容重和流量过程。本发明排除了传统经验公式中泥石流流量和规模计算的人为经验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可以广泛应用关于泥石流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关键参数设计、风险分析等方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然灾害探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水土动力匹配原理的泥石流流量和容重沿程变化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泥石流流量和容重是泥石流防治工程和灾害评估的一个重要参数,决定着泥石流的规模,其过程研究历来是泥石流及其工程防治的难点和重点。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泥石流学者已着手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崔鹏等. 1992;Iverson.1997;Whipple.1992;陈宁生等.2001;唐邦兴等.2000;罗德富,1995),其基本出发点都是认为泥石流流量是由流域的暴雨洪水流量与携带的固相泥沙叠加而成,而且固相泥沙流量的大小与液相雨洪流量直接相关,综合考虑堵塞系数等特征,以雨洪流量乘上一个与泥石流特征指标有关的修正系数来估计泥石流的流量,即:
QC=(1+φ)×QP×DC (1)
φ=(γC-γW)/(γH-γC) (2)
QC为泥石流的洪峰流量(m3/s);QP为暴雨洪峰流量(m3/s);φ为泥沙修正系数;γC和γW分别为泥石流和清水容重(t/m3);γH为泥石流中固体物质比重(t/m3);DC为泥石流沟道堵塞系数。
那么,上述计算方法中清水流量QP是根据水文频率法或者由水文模型计算得到;泥石流容重γC和堵塞系数DC是根据野外调查及沟道堵塞程度而人为设定的经验值,不同的人可能取值不同,人为性是相当大的,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基于泥石流的物理过程和机制,因此,由上述方法计算的泥石流流量过程及峰值流量也具随意性和经验性,与实际情况差距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基于泥石流的物理过程和机制,提出一种基于水土动力匹配原理的泥石流流量和容重沿程变化预测新方法,为泥石流防治工程关键参数设计等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该方法由降雨→产汇流→流域沟坡系统水动力→水土动力匹配→泥石流流量和容重沿程变化过程,物理过程明晰、动力机制耦合。本发明可广泛应用关于泥石流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关键参数设计、风险分析及管理等等方面。
一种泥石流流量和容重沿程变化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由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划分子流域并计算每个子流域沟坡系统降雨产汇流形成的水动力;
步骤二:基于无限边坡模型或可移动固体物质判别模型,计算水动力作用下可移动固体物质的厚度、储量及其分布;
步骤三:采用容重和流量沿程变化预测模型,计算子流域出口水土动力匹配后形成的水土混合物的容重和流量过程;
步骤四:按子流域的分级次序和拓扑关系,由各子流域容重和流量过程反演计算整个流域出口或者沿程设定断面的容重和流量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地理研究所,未经广州地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303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医学影像查看方法、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DICOM 文件的管理方法及管理系统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F 电数字数据处理
G06F19-00 专门适用于特定应用的数字计算或数据处理的设备或方法
G06F19-10 .生物信息学,即计算分子生物学中的遗传或蛋白质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或系统
G06F19-12 ..用于系统生物学的建模或仿真,例如:概率模型或动态模型,遗传基因管理网络,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或新陈代谢作用网络
G06F19-14 ..用于发展或进化的,例如:进化的保存区域决定或进化树结构
G06F19-16 ..用于分子结构的,例如:结构排序,结构或功能关系,蛋白质折叠,结构域拓扑,用结构数据的药靶,涉及二维或三维结构的
G06F19-18 ..用于功能性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的,例如:基因型–表型关联,不均衡连接,种群遗传学,结合位置鉴定,变异发生,基因型或染色体组的注释,蛋白质相互作用或蛋白质核酸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