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置空心圆钢管的压型钢板混凝土双向组合楼板有效
申请号: | 201511030465.2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92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王琨;史高林;智海祥;曹大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5/32 | 分类号: | E04B5/32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唐代盛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置 空心 圆钢 型钢 混凝土 双向 组合 楼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置空心圆钢管的压型钢板混凝土双向组合楼板,包括压型钢板、空心圆钢管和桁架式钢筋网,该压型钢板固定在钢梁上充当下部模板以及板下部受力筋,在压型钢板的凹槽、肋顶以及凹槽上部布置空心圆钢管,各空心圆钢管两两通过钢筋焊接连接形成桁架式钢筋网固定住变成一个整体,在垂直于空心圆钢管的方向间隔布置板上部分布钢筋,在压型钢板的侧面支撑模板浇筑混凝土形成双向组合楼板。本发明的内置空心圆钢管承载力大,重量更轻、厚度更薄,提高了楼层净高,降低造价,桁架式钢筋提高了楼板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同时亦提高了组合楼板的整体性以及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尤其适用于大跨度大负荷的双向板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内置空心圆钢管的压型钢板混凝土双向组合楼板。
背景技术
当前,在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因原材料广泛,技术成熟,造价低廉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结构形式。但随着建筑高度和抗震要求的提高,以及现代建筑对层高、大跨度、大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得到较多的限制。近年来,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带来许多优越性,在组合结构中越来越多采用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作为建筑楼盖体系。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能够按其各组成部件所处的位置和特点,充分发挥钢材抗拉和混凝土抗压性能好的优点,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施工性能,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的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73:2010)的颁布实施大大推动了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的发展。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楼板以及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体系都存在着以下一些技术问题:(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自重太大,易产生扰度、裂缝,需进行支模、拆模施工麻烦且施工周期长,有梁板往往不能满足建筑物净高的要求且增加了层高,无梁板抗震性能差易产生扰度、裂缝。特别是大跨度大荷载楼板如果采用上述形式楼板并且按照现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设计的话将面临板厚太厚,自重过大并且很难满足裂缝的要求的问题。(2)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大跨度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板厚太厚同时自重大,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的粘结能力较差,如文献1(张欣颖,史庆轩:闭口截面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纵向剪切粘结承载力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02):52-54)通过试验验证了压型钢板组合楼板主要的破坏形态之一为纵向水平剪切粘结破坏,缺少足够的粘结能力将使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失去组合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承载能力高、自重轻、施工方便的内置空心圆钢管的压型钢板混凝土双向组合楼板。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内置空心圆钢管的压型钢板混凝土双向组合楼板,包括压型钢板、空心圆钢管和桁架式钢筋网,该压型钢板固定在钢梁上充当下部模板以及板下部受力筋,在压型钢板的凹槽、肋顶以及凹槽上部布置空心圆钢管,各空心圆钢管两两通过钢筋焊接连接形成桁架式钢筋网固定住变成一个整体,在垂直于空心圆钢管的方向间隔布置板上部分布钢筋,在压型钢板的侧面支撑模板浇筑混凝土形成双向组合楼板。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1)内置空心圆钢管承载力大,在相同承载力的条件下,较普通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重量更轻、厚度更薄,提高了楼层净高,降低造价,桁架式钢筋提高了楼板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同时亦提高了组合楼板的整体性以及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尤其适用于大跨度大负荷的双向板中,例如体育馆、大型展览馆、火车站等等。(2)空心圆钢管、压型钢板可加工厂预制,质量易于得到保证,施工机械化率高。(3)施工时压型钢板自承重充当下部模板,施工方便,缩短工期,节省模板。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内置空心圆钢管的压型钢板混凝土双向组合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304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