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肥料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31004.7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14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马骥;陈文哲;刘毅;朱伟根;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肥料 增效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肥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肥料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农业上普遍存在化肥利用率偏低、化肥使用量过大的现象。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和耕作条件的恶化。使用化肥增效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化肥的利用率,进而降低由于化肥利用率低带来的环境问题。如,中国专利CN200910144692采用聚天冬氨酸、微量元素、膨润土、腐植酸钠、沸石、坡缕石、海绿石、硫脲和纳米碳作为化肥增效剂,该增效剂增效效果不佳。中国专利CN201210364444公开了一种液态肥料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液态肥料增效剂还有纳米碳和微量稀土,其制备方法为:从稀土萃取分离过程中收集氯铵废水;电解液的制备,往收集的氯铵废水中加入分散剂配制成电解液;纳米碳的制备,采用电解法制备纳米碳,将两块石墨电极放入装有上述电解液的电解槽中,采用脉冲电源经过12-20h的电解处理,即可制备成含有纳米碳的液体肥料增效剂。中国专利CN201410054619公开了一种纳米碳稀土增效肥料,包含稀土和质量百分含量为0.01-0.9%的纳米碳。然而,现有的化肥增效剂碳源单一,多为纳米碳材料,而纳米碳的制备条件复杂,成本高;且纳米碳的添加量低,增效过程实现率低。此外,对稀土元素的要求较为严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肥料增效剂,旨在解决现有化肥增效剂增效效果不佳、制备方法复杂、且原料选择要求严苛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肥料增效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肥料,所述肥料包括上述肥料增效剂。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肥料增效剂,以所述肥料增效剂的总重为100%计,由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下列组分组成:
活性炭80-90%;
稀土无机盐10-20%。
以及,一种肥料增效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活性炭材料进行粉碎过筛处理,得到活性炭;
按照上述肥料增效剂的配方称取各组分;
将所述活性炭和稀土无机盐进行混合处理。
以及一种肥料,包括上述肥料增效剂。
本发明提供的肥料增效剂,采用活性炭作为基体组分,所述活性炭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和巨大的内比表面积、炭表面上含有(或可以附加)多种官能团、具有催化性能、性能稳定,可以在不同温度、酸碱度中使用、可以再生。以活性炭作为基体组分,其发挥吸附剂的作用,可以加强土壤对肥料元素的吸附和保持,抑制肥料的流失,有利于作物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其肥料的利用率。同时,本发明采用稀土无机盐作为主要材料,其水溶性很好,在土壤中更易被吸收利用。且稀土是植物生长的生理调节剂,对农作物具有增产、改善品质和抗逆性三大特征;同时稀土属低毒物质,对人畜无害,对环境无污染,合理使用稀土,可使农作物增强抗旱、抗涝和抗倒伏能力。
本发明提供的肥料增效剂,原材料易选取,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所述肥料增效剂可以促进肥料养分的吸收率,减少养分流失,使肥料的利用率提高15-30%。且所述活性炭和稀土无机盐结合,可以提高种子的出苗率,使其出苗率在10%以上。本发明提供的肥料增效剂,可施加土壤、施加环境温度不受限制,可以广泛用于南北方各种土质。
本发明提供的肥料增效剂的制备方法,制作工艺简单,设备投入低,成本低廉,易于实现产业化。
本发明提供的肥料含有上述肥料增效剂,其肥料的利用率提高15-3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肥料增效剂,以所述肥料增效剂的总重为100%计,由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下列组分组成:
活性炭80-90%;
稀土无机盐10-20%。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所述活性炭作为基体组分,所述活性炭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和巨大的内比表面积,其吸附性能好,可以加强土壤对肥料元素的吸附和保持,抑制肥料的流失,有利于作物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其肥料的利用率。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大于800mg/g;或所述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大于1000m2/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310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化学合成水溶性肥料及其生产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一种全封闭碱式滴定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