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漆酶复合介体和脱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33044.5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65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刚刚;罗爽;谢天;刘忠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李蕊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脱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染液脱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漆酶复合介体以及使用复合介体的脱色方法。
背景技术
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与植物中的抗坏血酸氧化酶、哺乳动物的血浆铜蓝蛋白属铜蓝氧化酶(bluecopperoxidases)家族中的同一小族。据统计漆酶的催化底物多达250多种,主要有酚类、芳胺、羧酸、金属有机化合物以及一些甾类激素和生物色素。由于作用底物广泛,漆酶在食品工业、废水处理、纸浆漂白、土壤净化、染料脱色、有机合成、木材加工、免疫检测等诸多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染料已与生活密不可分,但染料的去除仍是一大问题。目前染料可分为偶氮、蒽醌、三苯甲烷、靛蓝、酞箐五大类染料,其中偶氮占所有应用染料的50%,其次是蒽醌。现已有多种化学方法尝试去脱色,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漆酶因能降解如三芳基甲烷、靛蓝以及偶氮等发色基团,故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漆酶的氧化还原电势低,对目前常用的顽固性蒽醌染料并不能实现脱色,而漆酶介体的发现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漆酶/介体系统作用的底物范围更广,可以催化漆酶独自不能完成的反应。
漆酶介体是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可分为合成介体和天然介体。目前常用脱色率较好的合成介体为ABTS(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天然介体为乙酰丁香酮(AS)、丁香醛(SA)。合成介体价格昂贵,毒性高,易使漆酶失活,而天然介体相对低毒,易获取,便宜,不易使漆酶失活。但因染料难降解的性质,仅单独使用天然介体或合成介体,其脱色效率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漆酶复合介体,以及构件由乙酰丁香酮与ABTS(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形成的复合介体对染料进行脱色的方法。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漆酶复合介体,包括乙酰丁香酮(AS)和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两种介体,其中AS/ABTS的摩尔比为0.1~9:1。
优选的,复合介体中乙酰丁香酮与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的摩尔比为2~9:1
更优选的,复合介体中乙酰丁香酮与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的摩尔比为1:1。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利用漆酶复合介体的脱色方法:在待脱色的染液中加入漆酶和复合介体,并加入缓冲液,振荡混匀。复合介体包括乙酰丁香酮(AS)和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其中AS/ABTS的摩尔比为0.1~9:1。
在本发明的脱色方法实施例中,优选脱色处理的温度为30℃~50℃;脱色处理的时间为1h~4h。
在本发明的脱色方法实施例中,缓冲液为中性Na2HPO4-citricacid缓冲液。
在本发明的脱色方法实施例中,染料的浓度与复合介体的浓度比为2:~3:1。
本发明的最终优选方案为:复合介体由乙酰丁香酮(AS)和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两种介体组成,其中AS/ABTS的摩尔比为2~9:1。
本发明的实现原理:
漆酶首先氧化ABTS,使ABTS失去电子变成ABTS+;随后使乙酰丁香酮(AS)把电子转移到ABTS+而产生苯氧基;并且ABTS得到再生;最后实现染料的脱色。本发明人研究发现乙酰丁香酮(AS)转移电子到ABTS+后产生苯氧基的这一过程比漆酶直接氧化乙酰丁香酮(AS)产生苯氧基的过程更为高效(苯氧基是实现染料脱色的主要功能基团),从而提高了漆酶对染料的脱色率。其协同过程如图7所示,注:E:漆酶;PhO·:苯氧基;Dyes:染料。在另一方面,因单一介体被氧化后其再生能力差,而这种复合介体的协同作用却能有效再生介体,使介体能重复利用,故比单一介体更加经济。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通过乙酰丁香酮AS与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形成复合介体,在脱色过程中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能够与乙酰丁香酮进行协同反应,从而提高了漆酶的脱色速度和脱色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实验结果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实验结果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330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固态阻垢剂投药装置
- 下一篇:污水短程硝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