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监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34314.4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27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邢忠桂 | 申请(专利权)人: | 百川伟业(天津)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8 | 分类号: | G05B19/048;G08B17/12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杨慧玲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滨海新区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bim 建筑 监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监控系 统。
背景技术
我们的主要活动时间均在建筑内部进行,建筑内部空间的安全性关乎到 我们的生命生活财产安全,故建筑内部的安全监控至关重要,怎样在建筑内 发生险情时能够快速定位及快速处理,是建筑安全监控系统的初衷,但现有 的安全监控系统均为点对点监控,即某一点发生险情时,该处警报器报警, 提醒位于该点附近的相关人员险情情况,这就需要密集的警报监控人员,否 则无法及时发现险情情况以及及时确定险情地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监控系统,以实现建筑 的三维模拟监控,实现险情快速发现及定位的同时节约了大量人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监控系统,包括BIM运维控制器、与所述BIM运维 控制器信号连接的传输总线、分布于建筑内部并与所述传输总线信号连接的 温度传感器、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甲烷浓度传感器、氧气浓度传感器和该 建筑内天然气输出管道上的天然气开关阀;
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建筑内的电源插口及电源开关处,所述一氧化碳 浓度传感器、甲烷浓度传感器和氧气浓度传感器成组安装在所述天然气开关 阀上;
所述温度传感器上设有一外壳,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外壳内部,该 外壳内端的安装表面上涂油一层隔热层,该外壳外端及侧面上均涂有一层反 光层,所述外壳的一侧面上固设有一开口方向向内端倾斜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基于BIM的建筑监控系统还包括灭火器,所述灭火器包 括溶液瓶、连通管、喷头、电机和灭火控制器,所述连通管包括内管和外管, 所述内管为软管,所述溶液瓶的瓶口通过内管与所述喷头的输入端密封连 通,所述外管的上端与所述喷头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溶液瓶的上端可转动 固定连接,该外管上固设有一齿轮圈,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溶液瓶上,该电 机的输出端固设有一转动齿轮,所述转动齿轮与所述齿轮圈啮合,所述灭火 控制器与所述电机的控制端信号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灭火器固定安装在所述温度传感器周边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自带电池。
进一步的,所述喷头的喷头开关阀与所述灭火控制器信号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灭火控制器与所述BIM运维控制器通过传输总线信号连 接。
进一步的,所述溶液瓶上还固设有与所述灭火控制器信号连接的第一红 外传感器、第二红外传感器和第三红外传感器,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第二 红外传感器和第三红外传感器位于所述溶液瓶的同一截面圆环的一个半环 上,且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和第三红外传感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 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基于BIM的建筑监控系统中还包括通过传输总线与所述 BIM运维控制器信号连接的报警器。
进一步的,所述报警器安装在所述BIM运维控制器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基于BIM的建筑监控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所述的基于BIM的建筑监控系统,通过传感器和BIM运维 控制器的快速通信,实现了火灾险情的快速发现及快速定位,节省了人力, 有利于降低险情损失。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 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 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基于BIM的建筑监控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灭火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BIM运维控制器;2-温度传感器;3-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甲烷浓 度传感器;5-氧气浓度传感器;6-天然气开关阀;7-外壳;71-隔热层;72- 反光层;73-倾斜开口;8-灭火器;81-溶液瓶;82-连通管;821-齿轮圈; 83-喷头;831-喷头开关阀;84-电机;841-转动齿轮;85-灭火控制器;86- 第一红外传感器;87-第二红外传感器;88-第三红外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 征可以相互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百川伟业(天津)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百川伟业(天津)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343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