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纳米银浆的制备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04568.0 | 申请日: | 2015-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608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姚夏娣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科锐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郭晓华 |
地址: | 3153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制备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纳米银浆的制备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显示产品的普及,ITO导电玻璃暴露了自身的缺点。由于ITO有脆性,使其在应用中必须有玻璃作为保护层,以保护内部导体及感应器。玻璃保护层的加入,增加了工艺生产的难度(必须在真空下),也限制了触摸屏向柔性化发展的方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开始寻找ITO的代替品,纳米银导电浆料应运而生。
纳米银导电浆料是将高浓度(最高可达80%)的纳米银颗粒分散在溶剂和树脂连结料中,形成稳定均匀的分散体系。经过印刷或其他工艺,转移到柔性承印物上,形成高透明导电线路。这种工艺属于印刷电子(Printed Electronics)技术,已经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与普通的微米银导电浆料相比,纳米银导电浆料可以在透明柔性触摸屏应用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纳米银的颗粒更小,能满足低温烧结获得高导电性的要求,扩大柔性基材的范围,同时能制作出更细微的导电线路;采用韧性树脂作为连结料,纳米银导电银浆制作的线路具有很高的柔韧性。以上三个明显的优势,使纳米银导电银浆成为柔性触摸屏的新型材料。
但现有的纳米银浆制造设备较少,且体型较大,纯度不高,需要一种新型的纳米银浆制造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使用简单,安全性高,体型较小,且纯度较高的纳米银浆的制备设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纳米银浆的制备设备,包括基座、容器、导入管和导出管,所述基座接于容器底部,所述导入管插入容器内,所述导出管插入基座内,所述导入管、容器、基座和导出管依次导通,所述容器内设有左银棒电极和右银棒电极,所述基座上设有与左银棒电极和右银棒电极相配合的正电触电和负电触点,所述左银棒电极与右银棒电极之间设有流出阀,所述容器内还设有反应槽,所述反应槽位于左银棒电极和右银棒电极的上方,所述反应槽内设有筛网,所述反应槽与导入管相连通,所述导入管上设有控流阀,所述导出管上设有自动开关阀。
作为优选,所述基座内设有计时器,进行计时作业。
作为优选,所述左银棒电极和右银棒电极皆设有一个以上,也可根据情况进行调节。
作为优选,所述左银棒电极和右银棒电极的银纯度为99.99%以上,提高质量。
作为优选,所述反应槽内设有搅拌机构,进行初步反应。
作为优选,所述反应槽底部设有开口,与容器导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设置有基座,能够配合容器,进行供电作业和导流作业,由于设置有容器,能够在容器内进行纳米银浆的反应作业,从而制造出纳米银浆,由于设置有左银棒电极和右银棒电极,能够相互配合产生银浆,由于设置有反应槽,能够在物料进入容器内时,先进行初步反应和过滤,从而提高银浆的质量,由于设置有控流阀,能够随时手动的对流入量进行控制,由于设置有自动开关阀,能够自动的对流出量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纳米银浆的制备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所示,一种纳米银浆的制备设备,包括基座1、容器2、导入管3和导出管4,所述基座1接于容器2底部,所述导入管3插入容器2内,所述导出管4插入基座1内,所述导入管3、容器2、基座1和导出管4依次导通,所述容器2内设有左银棒电极5和右银棒电极6,所述基座1上设有与左银棒电极5和右银棒电极6相配合的正电触电(未图示)和负电触点(未图示),所述左银棒电极5与右银棒电极6之间设有流出阀7,所述容器2内还设有反应槽8,所述反应槽8位于左银棒电极5和右银棒电极6的上方,所述反应槽8内设有筛网9,所述反应槽8与导入管3相连通,所述导入管3上设有控流阀10,所述导出管4上设有自动开关阀11。
所述基座1内设有计时器(未图示),计时器连有开关机构(未图示)。
所述左银棒电极5和右银棒电极6皆设有一个以上,各设有两个。
所述左银棒电极5和右银棒电极6的银纯度为99.99%以上,也可根据情况选取。
所述反应槽8内设有搅拌机构(未图示),进行搅拌。
所述反应槽8底部设有开口(未图示),开口孔径可自行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科锐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科锐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045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控制加热包覆的电缆成缆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不锈钢带铠装耐火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