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金属复合管的喷丸成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06846.6 | 申请日: | 2015-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976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可朋;尚长春;郝昱宇;赵天鹏;田俊峰;杜媛英;王鹏;耿阳婕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4C3/06 | 分类号: | B24C3/06;B24C9/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文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1100 | 代理人: | 李中群 |
地址: | 71005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金属 复合管 成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管件成形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金属复合管的喷丸成形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世界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加大开采石油、天然气的力度,油气田开采已逐渐向深井、高腐蚀环境方向发展。由于传统的单一金属制管材逐渐不适应于高腐蚀油气的输送,且采用耐腐蚀合金成本昂贵,于是,双金属复合管材应运而生。与传统单一金属材料比,双金属管材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耐腐蚀性,且成本低,故对于输送混合气液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公知的双金属复合管是由内外两层不同的金属管材构成的,其内层管为耐腐蚀性合金管,外层管为高强度碳钢管,两管层之间通过各种变形和连接技术形成紧密结合,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内外管材同时变形且界面不分离。目前,国内外在双金属复合钢管工艺方面已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日本、美国、英国、俄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采用的制作方法主要有嵌套式、焊接式、外包覆式、激光包覆复合、爆炸式复合等方法。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开始研制机械结合特性的复合钢管,之后在八十年代末出现了机械拉拔法制备双金属复合管,九十年代开始研发螺旋挤压、温辊旋压法等。国内沿用的上述各类复合方式以其投资小、见效快、制造成本低廉的优势迄今在民用给水排水领域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更为广泛的生产和使用领域中这些技术产品却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其不适应于大口经管道复合要求,当内衬的耐腐蚀合金层要求比较厚时,因难以获得足够的扩径力而使得两层管之间无法紧密结合。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开始研制爆炸、电磁成形等新型制造工艺,它们虽弥补了传统技术的诸多缺点,然而其在实际生产使用中依然也还存在有一些问题,即当其用于细长管道复合时,由于内衬管形变过程过于激烈,易产生变形、鼓包等缺陷,另外上述复合方法还存在有工艺技术复杂、难以准确度控制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强度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操作麻烦、成品质量低等缺陷,提供一种双金属复合管的喷丸成形装置,该装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制备出性能优良的双金属复合管。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双金属复合管的喷丸成形装置,包括一个高速螺旋喷丸器,所述的高速螺旋喷丸器具有一个上部带钢珠漏斗通口的混合室,混合室的一侧设有高压气流入口,混合室的另一侧连装有一根其前部伸入至双金属复合管的内管中的内螺旋管,在内螺旋管伸入至双金属复合管内管中管体的端部设有喇叭型增径管,在增径管外套装有内嵌电磁线圈的电磁封装壳,内螺旋管的前部管体通过一个移动支撑装置内撑设置在双金属复合管内管中。
上述双金属复合管的喷丸成形装置中,移动支撑装置包括一个套装于内螺旋管外的支撑架,在支撑架的外端面布设有与双金属复合管内管支撑结合的轴承,在支撑架的前后两侧固连有挡板。
实际工作中,由移动支撑装置支撑高速螺旋喷丸器在双金属复合管的内管中作直线运动,当通过钢珠漏斗通口向混合室内放入钢珠并由高压气流入口向混合室内通入高压气流后,则钢珠和高压气体在混合室混合后进入内螺旋管,从内螺旋管出来的钢珠高速旋转向前进入增经管后,由于同时给电磁封装壳中的电磁线圈接通了三相交流电,则电磁线圈在增经管内产生了涡旋磁场,该涡流磁场将对流经钢珠进行旋转加速,同时在增经管的作用下,高速旋转的钢珠的旋转半径及速度被增大后喷打在双金属复合管的内管的内壁上,使内管产生塑性变形并在外管上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从而使内外管得以紧密结合形成双金属复合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丸成形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面、成形效率高等优点,通过该装置能够实现将高速旋转的钢珠喷打在双金属复合管的内管上,使内管产生塑性变形且在双金属复合管的外管上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进而使得内外管紧密结合形成高质量的双金属复合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数字标号的名称分别是:1-高速螺旋喷丸器,11-混合室,12-高压气流入口,13-钢珠漏斗通口,14-内螺旋管,15-电磁封装壳,16-电磁线圈,17-增径管;2-移动支撑装置,21-挡板,22-轴承,23-支撑架;3-双金属复合管,31-内管,32-外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内容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际应用形式并不仅限于图示的实施例。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金属复合管的喷丸成形装置主要由高速螺旋喷丸器1以及移动支撑装置2组成。所述高速螺旋喷丸器1包括一个混合室11,在混合室11上部设置有钢珠漏斗通口13,在混合室11的左侧设有高压气流入口12,在混合室11的右侧固连有内螺旋管14,内螺旋管的前部伸入至双金属复合管3的内管31中,在内螺旋管14伸入至双金属复合管内管31中管体的端部设有喇叭型增径管17,在增径管17外套装有内嵌电磁线圈16的电磁封装壳15。所述支撑装置2用于完成对高速螺旋喷丸器1的支撑作用,它包括支撑架23,支撑架23两端有不带外圈的轴承22,支撑架23外侧是挡板21且挡板21与支撑架23固连在一起。实际工作时,由支撑装置2支撑高速螺旋喷丸器1在内管31内部作直线运动,同时钢珠通过高速螺旋喷丸器1作用后,以很高的转速喷打在内管31内壁上,使内管31产生塑性变形并在外管32上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从而使得内外管紧密结合形成双金属复合管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068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