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利用千斤顶施压产生预应力后再做补强的梁修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10424.6 | 申请日: | 2015-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202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力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千斤顶 施压 产生 预应力 再做 修复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建筑、采矿分类,具体涉及建筑物的利用千斤顶施压产生预应力后再做补强的梁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梁的修复办法众多,发明人通过专利检索得知,与本实用新型最为接近的专利技术是曹新恒发明的通用型桥梁现浇支架。本实用新型与通用型桥梁现浇支架同样采用了千斤顶用于对梁、板的浇筑提供支撑。但最大区别在于在他的施工过程中,千斤顶只是起到临时支撑的作用。而本实用新型中的千斤顶,是作为永久支撑的一部分存在。
实用新型内容:
现代社会随着商业化的全面开展,门面房供不应求。很多住户为了商业利益,将临街的墙面拆除并改造成门面;也有更多追求住宅个性化的住户为了使自己的住房变得更实用,擅自将部分承重墙体拆除。造成原本设计的非承重梁或低荷载梁承担起承重的责任,对建筑物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有关部门通常会要求违规者恢复原状。但从技术角度讲,由于梁过度负荷后变形的存在,恢复原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本人针对这种情况设计的修复办法,其原理是在原承重墙拆除后,对剩余梁体利用千斤顶施压产生预应力后再做补强,使其可以与千斤顶以及以及其他构件一同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性的承重系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对于使用功能改变的要求。该系统同样可以利用作因为水灾、火灾、地质灾害等因素受到损伤或者因为功能改变导致荷载发生变化的梁体进行补强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利用千斤顶施压产生预应力后再做补强的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用于补强梁体的槽钢(3);槽钢内部对应支撑点部位设置的用于传递预应力的弹簧(11);槽钢内部用于与原有梁体组合成为新梁体一部分的后浇混凝土;槽钢底部用于为槽钢提供支撑的型钢或钢管(2);型钢或钢管(2)底部用于顶升整个系统的千斤顶(1);千斤顶周围用于补强的短钢筋(8)等。在实施施工之前,先对下部梁体(5)上方拟新增柱体部位凿毛并埋入钢板(7),之后将上部梁体(4)的下侧以及原柱体(6)侧面进行凿毛处理,再按照梁的净长度截取一段内部宽度略大于梁体宽度的槽钢(3),在两侧相应位置加焊型钢或钢管(2)并垫入千斤顶(1),同时在内部对应位置焊入一定强度的,用于传递应力的弹簧(11)之后,竖起于梁(4)下方对应位置。然后浇入一定数量的高强度混凝土,混凝土顶部按照弹簧的最佳压缩量计算后,略高于压缩后的弹簧1-2厘米,之后由千斤顶(1)顶升到混凝土面与梁(4)底部接触后继续顶升1-2厘米以保证紧密接触(此时弹簧压缩量刚好为最佳位置,可以发挥其最佳的顶升作用,在新梁体混凝土凝固发挥作用前,配合原柱体一起提供支撑,减少原梁体的其净跨度,减少其负荷)。在顶升完成之后,可以在底部钢板与型钢或钢管(2)之间加焊一定数量的短钢筋(8),使其与型钢或钢管成为一个整体,在柱体浇筑完成之后,与型钢或钢管一起构成柱体的抗弯构件。在上述动作完成之后,再根据需要用高强混凝土浇筑一定尺寸的新增柱体(9),并通过槽钢(3)与上部梁体(4)、通过底部钢板(7)与下部梁体(5)以及直接与原柱体(6)之间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新的承重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总体立面图,图2为新增柱体顶部与槽钢结合部混凝土浇筑原理图的平面图,图3为新增柱体顶部与槽钢结合部混凝土浇筑原理图的立面图。图中的1表示千斤顶,2表示型钢或空心钢管,3表示槽钢的轮廓线,4表示上部梁体的轮廓线,5表示下部梁体,6表示原柱体,7表示钢板,8表示短钢筋,9表示新增柱体,10表示模板尺寸放大部分的轮廓线,11表示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所描述的槽钢(3)大小,除了根据梁(4)的宽度决定之外,尚需根据上部荷载,按照简支梁计算其受拉性能是否符合,如果荷载过大,可以考虑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入底部钢筋以共同抗拉。槽钢宽度需保证可以包住梁体但不宜过大以保证美观,高度需保证在顶升之后上缘超过梁(4)底部稍许以免混凝土溢出。图示槽钢(3)与梁(4)长度存在明显差异,此为表述清楚的缘故,实际操作时应该刚好契合。槽钢(3)内混凝土浇筑一般应该在其它步骤完成后,千斤顶(1)顶升前进行。如果梁的跨度过大,可以考虑在槽钢(3)跨中部分增加临时支撑以免变形,等混凝土养护完毕之后拆除。
梁(4)下部,原柱体(6)内侧均需预先打毛以利于与新浇筑的混凝土紧密结合;新增柱体(9)顶部与槽钢(3)结合部分混凝土浇筑时,其模板尺寸应该放大,且边缘高于结合处以确保浇筑时不会出现缝隙,多余溢出部分可待模板拆除后再凿除或者直接修饰加工成艺术形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力,未经陈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104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筛分回磨磨粉装置
- 下一篇:碎纸机刀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