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11722.7 | 申请日: | 2015-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836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宁;邓聚才;周上奎;冯哲;李庆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3/10 | 分类号: | B62D33/10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集智专利商标事务所 45102 | 代理人: | 黄有斯 |
地址: | 545005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驾驶室 悬置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应用于中型商用车驾驶室的悬置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路面的冲击通过汽车底盘传递到驾驶室产生振动,会使乘坐人员产生不舒适、疲惫,为了提升车辆的平顺性,使乘坐更舒适,通常会在车架和驾驶室之间设置有用于减振的悬置装置,使驾驶室悬置在车架上。现有的中型商用车悬置装置均采用半悬浮式悬置,其在驾驶室前部的两个支撑点是采用橡胶隔振垫的两组前悬组件的固定连接,在驾驶室后端的两个支撑点是采用包括弹簧阻尼元件的两组后悬组件的浮动式连接,这种结构的悬置装置能起到一定的隔振效果,但是驾驶室前部支撑点的橡胶垫悬置因其振动阻尼偏小、动刚度大,降低了悬置装置的整体隔振效果,车辆的乘坐舒适性不佳,不能满足人们人们对驾乘舒适度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这种装置可以解决现有中型商用车的半浮悬式装置存在隔振效果差、驾乘舒适度不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包括分别连接于两侧车架和驾驶室纵梁之间的两组前悬组件和两组后悬组件,每组所述前悬组件包括与所述驾驶室纵梁连接的前悬上支座和固定于所述车架外侧壁的前悬下支座,所述前悬下支座的上端铰接有摆臂,所述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悬上支座相铰接,所述摆臂连接有沿所述车架长度方向倾斜的前悬减振器,所述前悬减振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悬上支座相连接,所述摆臂的上端面设有一向上凸起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套装有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摆臂和所述前悬上支座相抵接;所述前悬上支座具有底板和设于所述底板外侧的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驾驶室纵梁的外侧壁相抵,所述前悬减振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前悬上支座的侧板的外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摆臂的外侧,所述驾驶室纵梁的前端具有弯折的限位挡边;两组所述前悬组件的所述摆臂通过横向稳定杆相连接,两个所述前悬下支座的上部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弯曲。
上述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的技术方案中,更具体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每组所述后悬组件包括与所述驾驶室纵梁连接的后悬上支座和固定于所述车架外侧壁的后悬下支架,所述后悬上支架的上端连接有横向设置的液压锁安装架,所述液压锁安装架的另一端连接有倾斜设置的后悬减振器,所述后悬减振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悬下支架的下端相连接;所述液压锁安装架安装有液压锁,所述后悬上支座与所述液压锁安装架相连接;两组所述后悬组件的后悬下支架上部向内相向弯曲。
进一步的,所述螺旋弹簧的刚度为25~70牛/毫米;所述前悬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为0.8~3.5牛顿·秒/米,阻尼力为300~4000牛;所述后悬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为0.8~3.5牛顿·秒/米,阻尼力为300~4000牛。
进一步的,所述前悬下支座、所述摆臂和所述后悬下支架的曲面形状通过拓扑优化得到。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前悬采用了能大幅度吸收冲击及衰减振动的螺旋弹簧和减振器等组件,从而将中型商用车的驾驶室悬置由原来的半浮悬改进为四点全浮悬,其隔振效果好,提升了中型商用车行驶振动性能,改善了驾乘舒适度。
2、摆臂直接与上部向外弯曲的前悬下支座铰接,前悬减振器两端连接摆臂侧壁和前悬上支座侧板外侧,螺旋弹簧两端抵接等结构设计可避免因耦合造成的舒适度差的问题,提高了解耦率,使驾驶室的平顺性和可靠性都相当稳定,且结构简单、紧凑,利于节省空间布置空间。
3、后悬减振器倾斜设置,能衰减垂直振动和横向制动,液压锁安装架的设置,使它和后悬下支架以及后悬减振器构成三角形安装,有利于提高可靠性。
4、对螺旋弹簧刚度限定,以及调整前后悬减振器的阻尼力和阻尼系数来优化阻尼曲线,以提高驾乘舒适性,降低了驾乘人员疲劳程度。
5、驾驶室悬置支架采用拓扑优化,能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降低自重,以利于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驾驶室悬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117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纯电动巴士
- 下一篇:一种门槛梁结构以及包含该结构的动力电池吊挂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