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补偿的管路固定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18523.9 | 申请日: | 2015-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775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安喆;刘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L3/16 | 分类号: | F16L3/16;F16L3/10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任玉龙 |
地址: | 11001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补偿 管路 固定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带补偿的管路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高温的动力装置,部分导管根据系统的设计要求,需要布置在外涵道内。由于涵道内的气流温度较高,导管的热变形与机匣热变形不协调,易造成导管承受较大的热应力,降低导管的使用寿命,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安全。
传统的管路固定方式,一般是采用刚性支架和卡箍进行固定,无法补偿导管的热变形,导致导管局部受力较大。当导管受力超过材料的极限强度时,会造成导管损伤破坏,寿命大大降低。
为此,设计一种新型带补偿的管路固定支架结构,使导管高温环境下具有良好的补偿能力,减少导管的受力,从而提高导管的可靠性和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导管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特别提供一种带补偿的管路固定支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补偿的管路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卡箍1、上托架2、固定螺栓3、开孔支架4、下托架5、浮动环螺栓6、浮动环托板螺母7、支板8、固定托板螺母9、浮动环10;
其中:上托架2和下托架5通过浮动环螺栓6和浮动环托板螺母7安装在开孔支架4上,浮动环10位于上托架2和下托架5之间;上托架2、支板8和卡箍1通过固定螺栓3和固定托板螺母9固定;
可通过选配不同厚度的浮动环10,调整上托架2、下托架5和开孔支架4的安装紧度和摩擦阻尼。
卡箍1、上托架2和支板8可根据需求,采用不同的径向尺寸,满足不同管径管路的固定需求。
采用单件浮动环螺栓6和浮动环托板螺母7进行连接,保证上托架2、支板8和卡箍1具有360°周向补偿能力。
开孔支架4的圆孔通径大于浮动环10的直径,保证浮动环10在开孔支架4的圆孔中可串动,保证上托架2、支板8和卡箍1具有水平多方向的补偿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补偿的管路固定支架,高温的工作环境会造成导管热变形与机匣热变形不协调,易导致导管在工作中的损坏,降低导管的使用寿命和发动机使用安全。通过360°周向和水平多方向的补偿结构,有效的补偿导管的热变形,降低导管受力,提高导管的使用寿命。结构简单,安装和维护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带补偿的管路固定支架结构;
图2为带补偿的管路固定支架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补偿的管路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卡箍1、上托架2、固定螺栓3、开孔支架4、下托架5、浮动环螺栓6、浮动环托板螺母7、支板8、固定托板螺母9、浮动环10;
其中:上托架2和下托架5通过浮动环螺栓6和浮动环托板螺母7安装在开孔支架4上,浮动环10位于上托架2和下托架5之间;上托架2、支板8和卡箍1通过固定螺栓3和固定托板螺母9固定;
可通过选配不同厚度的浮动环10,调整上托架2、下托架5和开孔支架4的安装紧度和摩擦阻尼。
卡箍1、上托架2和支板8可根据需求,采用不同的径向尺寸,满足不同管径管路的固定需求。
采用单件浮动环螺栓6和浮动环托板螺母7进行连接,保证上托架2、支板8和卡箍1具有360°周向补偿能力。
开孔支架4的圆孔通径大于浮动环10的直径,保证浮动环10在开孔支架4的圆孔中可串动,保证上托架2、支板8和卡箍1具有水平多方向的补偿能力。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补偿的管路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卡箍1、上托架2、固定螺栓3、开孔支架4、下托架5、浮动环螺栓6、浮动环托板螺母7、支板8、固定托板螺母9、浮动环10;
其中:上托架2和下托架5通过浮动环螺栓6和浮动环托板螺母7安装在开孔支架4上,浮动环10位于上托架2和下托架5之间;上托架2、支板8和卡箍1通过固定螺栓3和固定托板螺母9固定;
可通过选配不同厚度的浮动环10,调整上托架2、下托架5和开孔支架4的安装紧度和摩擦阻尼。
卡箍1、上托架2和支板8可根据需求,采用不同的径向尺寸,满足不同管径管路的固定需求。
采用单件浮动环螺栓6和浮动环托板螺母7进行连接,保证上托架2、支板8和卡箍1具有360°周向补偿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185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剪力墙外墙空调孔预埋装置
- 下一篇:一种球墨铸铁管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