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腔室蓄热式加热炉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21535.7 | 申请日: | 2015-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216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楼爱燕;楼来勇;吴战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新哲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17/00 | 分类号: | F27B17/00;F27D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郭晓华 |
地址: | 321307 浙江省金华市永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腔室 蓄热 加热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腔室蓄热式加热炉。
背景技术
室式加热炉用于金属坯或锭锻压前的加热。物料加热时不移动;炉内不分段,要求各处炉温均匀,对于大钢锭加热采用周期性的温度制度(即炉温按时间分为预热期、加热期、均热期等)。传统加热炉对钢锭进行加热时,需设置两个集热室联于炉膛两侧,一边吹热气,另一边抽气,当炉膛受抽力过大时即负压过大,大量的空气将带走燃烧所需的热量并降低温度,使之低于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温度,易造成火嘴火焰熄火。但是直接停止抽气则烟气带走了大量的高温热量造成浪费,并且热利用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加热炉易出现负压过大造成火嘴火焰熄火的问题,而提出了一种间断性吹气、抽气交替工作的多腔室蓄热式加热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多腔室蓄热式加热炉,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两个炉膛,各炉膛的侧壁均设有烧嘴,所述烧嘴与燃气通入设备之间通过集热室实现连通,各集热室与燃气通入设备的连通处均设有开关机构,集热室外均对应设有风机,集热室侧壁开设有与对应风机连接的过流口,过流口处设有蓄热体。
所述炉膛的顶板为拱桥结构。底部的高温将炉膛内的上下气压改变,拱桥结构具有导流烟气的作用,使烟气在炉膛内形成环流,环流烟气能均匀作用于料坯表面。
所述的蓄热体为蜂窝陶瓷蓄热体。
所述的开关机构为水封。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装置只在炉膛连接一个集热室,吹气和抽气在集热室交替进行,该方式先对料坯吹气,当产生大量烟气时再转换至抽气功能,使炉膛不会一直处于抽气状态,不容易产生负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多腔室蓄热式加热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炉膛的空间示意图。
图中,1、燃气通入设备;2、通气管道;3、水封;4、集热室;5、风机;6、蓄热体;7、炉膛;8、料坯;9、烧嘴;10、过流口,11、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2所示,多腔室蓄热式加热炉包括至少两个炉膛7,各炉膛7的侧壁均设有烧嘴9,炉膛7的顶板11为拱桥结构,所述烧嘴9与燃气通入设备1之间通过集热室4实现连通,各集热室4与燃气通入设备1通过通气管道2连接,在通气管道2与集热室4连接处均设有开关机构,开关机构包括水封3,各集热室4外对应设有风机5,集热室4侧壁开设有与对应风机5连接的过流口10,过流口10处设有蓄热体6,蓄热体6为蜂窝陶瓷蓄热体6。
工作时,燃气通入设备1将燃气吹入集热室4进行燃烧,再由烧嘴9对料坯8加热,将料坯8加热至一定温度时随之放出大量烟气;此时由水封3对燃气通入设备1进行关闭,再打开风机5,风机5将集热室4和炉膛7内的烟气通过流口10抽出,而热量将会存留在过流口10的蓄热体6中;再次加热时打开水封3,通气燃烧,此时风机5将蓄热体6中的热量吹回集热室4中,使集热室4室温快速升高,提高燃烧速率。该装置可避免加热炉出现负压过大造成烧嘴9火焰熄火的问题,同时在料坯8被加热时,料坯8的热量使炉膛7内的上下气压变化,拱桥结构的顶板11将通入的烟气导流形成环流状均匀作用在料坯8表面,避免料坯8的局部过量吹红。
应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中,所有“包括……”均应理解为开放式的含义,也就是其含义等同于“至少含有……”,而不应理解为封闭式的含义,即其含义不应该理解为“仅包含……”。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新哲模具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新哲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215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