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监测用麻醉鼻吸氧管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27667.0 | 申请日: | 2015-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114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陈怡;刘宏伟;高秋文;于泳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6/00 | 分类号: | A61M16/00;A61B5/0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刘玥 |
地址: | 30005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测 麻醉 吸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麻醉用器具,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可监测二氧化碳浓度的麻醉用鼻吸氧管。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局麻监测及非全麻监测是日常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为保证患者的安全,手术过程中需给患者吸氧,较之面罩等其他吸氧工具,吸氧管较易被患者特别是清醒患者接受。术中监测主要是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电监护、脉搏血氧饱和度及血压监测等,然而,这样的监测缺少对患者呼吸状态的客观监护。在许多情况下,手术需要遮挡患者的面部及胸部,使得麻醉医师难以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如果患者发生呼吸抑制,麻醉医师无法及时发现,等到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时,患者的呼吸抑制已较严重,使麻醉医师的抢救仓促而又棘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进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监测的麻醉科用鼻吸氧管,该吸氧管操作简便,易于被患者接受,对于局部麻醉监测及非全麻监测的患者,尤其是因手术原因而无法观察其呼吸状况的患者,在保证充分供氧的同时,可监测其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浓度,提高了麻醉监测的安全性,为麻醉医师提供了安全简便的呼吸监测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监测用麻醉鼻吸氧管,依次连接有气源接头、导管、分叉接头、固定圈、双孔鼻头子及鼻头子导管,在双孔鼻头子一侧孔道内设置有采气管,所述采气管前端超出鼻头子管口0.8-1.2mm,采气管末端设置有用于连接二氧化碳监测系统的外接头。
所述采气管的内径为1.1-1.5mm。
所述采气管由硅胶制成。
所述采气管与鼻头子导管处于隔离状态。
所述外接头为喇叭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鼻头子孔道内还设置有采气管,该采气管与鼻头子导管保持隔离,末端还设置有外接头,在保证充分供氧的同时,可监测其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浓度,提高了麻醉监测的安全性,同时该采气管采用硅胶制成,使用时不会损伤鼻粘膜,且易于被患者接受,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鼻头子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气源接头 2-导管 3-分叉接头 4-固定圈 5-双孔鼻头子 6-采气管 7-外接头 8-鼻头子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监测用麻醉鼻吸氧管,包括气源接头1、导管2、分叉接头3、固定圈4、双孔鼻头子5及鼻头子导管8,在双孔鼻头子5其中一侧孔道内设置有采气管6,采气管6前端超出鼻头子管口0.8-1.2mm,以减少氧气对呼出气体的稀释,但超出部分不宜过长。采气管6的末端设置有外接头7,外接头7采用喇叭状接口,可与标准尾气采样导管相连接,尾气采样导管最终连接有二氧化碳检测系统。采气管6由内径为1.1-1.5mm的硅胶制成,以免损伤鼻粘膜,导管2及鼻头子导管8采用塑料软管制成,采气管6内气体流通与鼻头子导管8及导管2中气体流通彼此处于隔离状态,互不干涉影响,使用时,将气源接头1与氧气流量瓶连接即可为患者供氧;采气管6的外接头7所连接尾气采样管与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系统连接,即可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对局麻监测及非全麻监测患者,尤其是因手术原因而无法观察其呼吸状况的患者,在保证充分供氧的同时,可监测其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浓度,为麻醉医师提供了对鼻氧管吸氧局麻患者直接监测呼吸状况的简便方法,提高了麻醉监测的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未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276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充气式加压氧气袋套
- 下一篇:三通接头氧气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