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式负载切换架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31999.6 | 申请日: | 2015-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918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新辉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4 | 代理人: | 刘俊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负载 切换 架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子式负载切换架构,尤其是利用多个晶体管及/或多个二极管取代继电器以实现不同电气回路的电子切换功能。
背景技术
随着各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日益普遍,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动游戏器、蓝牙耳机、影音播放机、遥控器、无线鼠标、无线键盘等等,提供电力来源的电池也愈为重要,尤其是需要能长时间工作且充放电次数愈多的高性能二次电池,比如轻、薄、短、小的高容量二次锂电池。
二次电池的充放电特性非常重要,包括充电的电流、电压及时间,放电的电流、电压及时间,通常是在放电能力下降到默认值时启动充电程序,并在充电达到饱合时启动放电程序。由于电池本身的电化学特性,常常需要在充电启始阶段使用较大的充电电压或较大的充电电流,直到电池稳定后,以定电压或定电流充电,等到接近饱合时,需要以较低的电流进行最后的充电步骤。对于放电程序,一般为定电流、定电压或定电阻放电,视实际需求而定。因此,整个充放电过程中,电池本身所感测到的外部电阻会随着时间而适当变化,亦即电池的负载为变动值,而非固定值。
实务上,业界测试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是使用具有主动改变负载的负载切换架构,其主要架构可参考图1,为现有技术负载切换架构的示意图。在图1中,现有技术的负载切换架构包括输入整流单元QR、控制器11、控制晶体管13、分流元件15、第一继电器G1、第二继电器G2、第三继电器G3、第四继电器G4、保护元件FU,并由控制器11控制输入整流单元QR、控制晶体管13、分流元件15、第一继电器G1、第二继电器G2、第三继电器G3、第四继电器G4为导通或关闭,进而形成充电回路及放电回路。
具体而言,充电回路包含依序相互连接的输入整流单元QR、控制晶体管13、分流元件15、第一继电器G1、保护元件FU、电池BTT及第四继电器G4,并由控制器11控制成导通,如图中的充电方向D1所示,同时第二继电器G2、第三继电器G3为关闭,使得外部电源单元20提供外部电源PWR而对电池BTT进行充电。
此外,放电回路包含依序相互连接的第二继电器G2、控制晶体管13、分流元件15、第三继电器G3及电池BTT,如图中的放电方向D2所示,并由控制器11控制成导通,同时第一继电器G1及第四继电器G4为关闭,提供放电路径给电池BTT。
上述第一继电器G1、第二继电器G2、第三继电器G3、第四继电器G4一般为继电器,主要是藉切换不同机械式的接触点而达到导通或关闭。
然而,现有技术继电器的主要缺点为机械接点的使用次数有限制,且机械接点的切换速度相当低,尤其是,充电及放电回路在瞬间断路时,常常会发生危险的高压电弧,影响操作的安全性。
因此,很需要一种电子式负载切换架构,利用晶体管实现切换元件,解决传统式继电器机械接点的使用次数限制,并可避免在瞬间切断充电回路或放电回路时发生高压电弧,改善电气操作的安全性,藉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式负载切换架构,包括输入整流单元、控制单元、第一切换元件、第二切换元件、第三切换元件、第四切换元件、第五切换元件、第一保护元件以及第二保护元件,用以形成充电回路及放电回路,其中输入整流单元、第一切换元件、第二切换元件、第三切换元件、第四切换元件、第五切换元件是由控制单元控制,藉以切换充电回路、放电回路,且充电回路是提供外部电源单元对电池进行充电,而且电池可利用放电回路进行放电,其中外部电源单元、输入整流单元、控制单元、第一切换元件、第二切换元件、第一保护元件、电池、第四切换元件形成充电回路,而第二保护元件、第五切换元件、控制单元、第三切换元件、电池形成放电回路。
上述第一切换元件、第二切换元件、第三切换元件、第四切换元件、第五切换元件是由晶体管实现,比如金氧半(MOS)晶体管,因而解决传统式继电器机械接点的使用次数限制,并提高切换速度,同时可避免在瞬间切断充电回路或放电回路时发生高压电弧,改善电气操作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现有技术负载切换架构的示意图;
图2为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子式负载切换架构的系统示意图;
图3为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子式负载切换架构的另一示范性系统示意图;
图4为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电子式负载切换架构的系统示意图;以及
图5为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电子式负载切换架构的另一示范性系统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 控制单元
11 控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新辉;,未经林新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319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带充电插头的散热移动电源
- 下一篇:一种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