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建筑物内人员应急逃生的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20035974.3 申请日: 2015-01-19
公开(公告)号: CN204428643U 公开(公告)日: 2015-07-01
发明(设计)人: 刘琭凌 申请(专利权)人: 刘琭凌
主分类号: A62B1/20 分类号: A62B1/20
代理公司: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8 代理人: 郭官厚
地址: 100010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用于 建筑物 人员 应急 逃生 装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员应急逃生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物内人员应急逃生的装置,属于消防设施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高层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层建筑发生大火时,楼梯间往往会成为火焰窜烧的通道,导致建筑物内人员无法从楼梯间逃生,电梯也会因火灾停电而停止运行。火灾现场由于缺乏必要的逃生通道,常因跳窗逃生而发生惨剧,或因受浓烟毒气和烈焰的包围而葬身火海。因此,为高层建筑物配置安全逃生设施,已成高层建筑物竣工验收和投入始用的必备条件。

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高层逃生设备是缓降器。但是,缓降器的工作效率极低,一次只能一个人使用,并且下降速度缓慢,虽然可以循环使用,但是在火灾发生时,在以“秒”为生命计量的瞬间,显然缓慢的速度会成为逃生的最大障碍。另外,缓降器对操作者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操作者在使用过程中自我控制才会安全降落,对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稍差的人员,实践中很难掌握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物内人员应急逃生的装置,该装置不仅实用性更强,而且安全性更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建筑物内人员应急逃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运载设备,设置在前述运载设备上的送出设备,以及可伸缩的逃生滑道,

前述可伸缩的逃生滑道包括:柔性布带和骨架,前述柔性布带的两端为敞口,一端为进口、另一端为出口;前述骨架由一整根不锈钢钢丝制作而成,呈螺旋状,从柔性布带的外部撑起前述柔性布带;

前述逃生滑道的进口端固定在前述送出设备上,出口端固定在地面或者前述运载设备上,送出设备将逃生滑道的进口端送至接送点时,逃生滑道呈现出圆滑的曲线形状。

前述的用于建筑物内人员应急逃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送出设备为消防云台或者举升机。

前述的用于建筑物内人员应急逃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柔性布带采用凯夫拉制成。

前述的用于建筑物内人员应急逃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柔性布带的外部设置有防火阻燃层。

前述的用于建筑物内人员应急逃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制成前述骨架的不锈钢钢丝的直径为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便捷:

(1)、以逃生滑道50m长为例,整套装置总重量可小到130公斤,移动便捷;

(2)、逃生滑道的展开,仅由一个执行动作即可全部完成,操作简单,整套装置的展开过程不超过120秒(在训练后达到熟练使用的基础上),使用方便,极大地增加了火灾初期的救援能力;

(3)、逃生过程在密闭空间完成(使用者看不到外部火灾情形,避免了慌张恐惧的心理伤害),并且不需要使用者的任何干预,完全依赖自身重力即可安全撤离;

(4)、使用高度可调,对于同一型号来说,只要在最高使用高度之内,都可以及时调整,满足疏散要求;

(5)、既可以在火灾发生后随救援力量抵达展开,也可以预先设置在建筑物内,在火灾发生后立即投入使用。

2、高效:

能够多人连续使用,一般来说可以达到每分钟30人次的逃生速率,高效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效率超卓。

3、安全:

(1)、骨架既起到了支撑柔性布带的作用,又起到了控制下滑速度的作用,使用者在下降过程中,经历速度由慢到快,又由快到慢的一个过程,在降落点速度降为零,在确保迅速的基础上,又能够让使用者安全到达地面,避免了逃生过程产生的二次伤害;

(2)、降落点远离起火建筑,避免了逃生通道遭受火焰吞噬,大大提高了装置的可操作性;

(3)、对于被救援人员(使用者)没有任何要求,老幼病残孕均可顺利通过,安全抵达地面。

4、易于保管:

日常仅需检查,基本不需维护,有效使用周期可以达到三十年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逃生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逃生滑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运载设备,2-送出设备,3-逃生滑道,4-建筑物,31-柔性布带,32-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琭凌,未经刘琭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359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