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体化钒流电池中框板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39773.0 | 申请日: | 2015-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331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裴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裴杰 |
主分类号: | H01M4/86 | 分类号: | H01M4/86;H01M8/02;H01M8/18 |
代理公司: | 齐齐哈尔鹤城专利事务所 23207 | 代理人: | 果浯溪 |
地址: | 161000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化 流电 池中框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体化钒流电池中框板,属于全钒液流电池器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全钒液流电池处于研发阶段,市场应用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现有技术中的液流电池电堆是由第一液流电池框板和第二液流电池框板相互叠加电极板成为基本电堆单元,然后若干电堆单元叠加组成电堆;所述第一液流电池框板和第二液流电池框板上设置有电极板密封圈卡槽,呈分体式不连接状,通过第一液流电池框板和第二液流电池框板相互叠加挤压进行固定,这种安装结构的液流电池电堆在使用过程中因电极密封圈与电极板是分体状,所以很容易发生漏液和正负液串液现象,造成电池电堆功率下降,甚至不有可能是电池损毁,给用户带来损失,电池堆组装难度加大,电池堆成本上升,尤其当实施大容量储能工程时,上述问题的严重性会更加突出。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体化钒流电池中框板,该一体化钒流电池中框板有效解决了现有电池框板组装困难和发生漏液及正负液串液现象的难题,节约成本,降低电池造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中框板为中间分别设有两块镂空的方形薄板体,其板体两面为叙述方便分别称为A面和C面,中间剖视部分称为B面,A面与C面的表面形状完全相对称设置;A面中框板的四周和中间横向位置分别均布设有数个可安装螺栓的通孔和定位销;中框板上镂空部分外侧其两对角方向分别设有进液通道孔一和出液流道二,另两对角方向分别设有液流通道孔二和液流通道孔三;中框板上镂空部分外侧沿四周由外到里分别设有外密封垫和内密封垫,镂空部分外侧的长边相对位置分别设有进液流道槽和出液流道槽一,进液通道孔一通过槽道连接进液流道槽,出液流道二通过槽道连接出液流道槽一;中框板下镂空部分外侧其两对角方向分别设有进液通道孔二和出液流道一,另两对角方向分别设有液流通道孔一和液流通道孔四;中框板下镂空部分外侧沿四周由外到里分别设有外密封垫和内密封垫,镂空部分外侧的长边相对位置分别设有进液流道槽和出液流道槽二,进液通道孔二通过槽道连接进液流道槽,出液流道一通过槽道连接出液流道槽二;C面两组长边相对的位置上下分别设有竖向流道;所述进液流道槽和出液流道槽的槽深度为0.5-2mm、宽度为3-1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成品率高,制造、组装时间较短,适合大规模生产,效率高,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一体化钒流电池中框板A面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一体化钒流电池中框板B--B剖视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一体化钒流电池中框板C面结构图。
图中标号:
1、出液流道一,2、通孔,3、中框板,4、液流通道孔一,5、定位销,6、出液流道二,7、外密封垫,8、液流通道孔二,9、进液流道槽,10、进液通道孔一,11、内密封垫,12、出液流道槽一,13、液流通道孔三,14、进液流道孔二,15、出液流道槽二,16、液流通道孔四,17、竖向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中框板3为中间分别设有两块镂空的方形薄板体,其板体两面为叙述方便分别称为A面和C面,中间剖视部分称为B面,A面与C面的表面形状完全相对称设置;A面中框板3的四周和中间横向位置分别均布设有数个可安装螺栓的通孔2和定位销5;中框板3上镂空部分外侧其两对角方向分别设有进液通道孔一10和出液流道二6,另两对角方向分别设有液流通道孔二8和液流通道孔三13;中框板3上镂空部分外侧沿四周由外到里分别设有外密封垫7和内密封垫11,镂空部分外侧的长边相对位置分别设有进液流道槽9和出液流道槽一12,进液通道孔一10通过槽道连接进液流道槽9,出液流道二6通过槽道连接出液流道槽一12;中框板3下镂空部分外侧其两对角方向分别设有进液通道孔二14和出液流道一1,另两对角方向分别设有液流通道孔一4和液流通道孔四16;中框板3下镂空部分外侧沿四周由外到里分别设有外密封垫和内密封垫,镂空部分外侧的长边相对位置分别设有进液流道槽和出液流道槽二15,进液通道孔二14通过槽道连接进液流道槽,出液流道一1通过槽道连接出液流道槽二15;C面两组长边相对的位置上下分别设有竖向流道17;所述进液流道槽和出液流道槽的槽深度为0.5-2mm、宽度为3-1mm。
使用时,两外框板内安有数个中框板3,每个中框板3之间安有过滤膜,液流由进液流道孔进入进液流道槽通过过滤膜流入到镂空形成的腔体内,由出液流道槽通过出液流道流到下一中框板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裴杰;,未经裴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397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载蓄电池温度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石墨包覆碳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