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节能节地升降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52537.2 | 申请日: | 2015-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902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2 |
发明(设计)人: | 郭兆泉;曹沂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兆泉 |
主分类号: | B66B11/08 | 分类号: | B66B11/08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陈左 |
地址: | 650226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升降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能节地升降机,属于运输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别墅多为二至三层独栋或联排结构,室内通常采用楼梯上下楼,若遇搬动重物时或有体病者,通过楼梯上下楼就存在很大不便,这种情况就有必要在别墅内安装升降电梯。然而,一般的别墅平均有效使用面积仅为60%左右,公用通道占去40%左右,若在别墅室内再安装升降电梯会导致使用面积大大减小。
目前,商场或大厦已有将升降电梯设计在室外的情况,但该升降机沿用室内电梯的结构,仅将外壁替换为透明玻璃,供乘坐者远眺楼外景色。而这类升降机通常存在的问题是耗电量大,造价高昂;若将这类升降电梯应用于家用别墅,费用过高,且由于别墅通常为二至三层,常用电梯的其他多种控制功能并不需要,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节能且适用于家用的安全升降机。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电梯难以适用于家用别墅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节地升降机,以实现费用低、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节能节地升降机,包括设置在升降井内的升降室、上滑轮组、配重滑轮组和电机,以及设置在地下基坑中的下滑轮组,所述上滑轮组通过钢绳与升降室的顶部相连,下滑轮组通过钢绳与升降室的底部相连,所述升降室内设有电机,电机包括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第一卷筒通过钢绳与上滑轮组相连,第二卷筒通过钢绳与下滑轮组连接,升降室顶部还通过钢绳与配重滑轮组相连。
所述升降井设置在建筑楼的外壁,与建筑楼层等高。
所述上滑轮组包括设置在升降井内顶壁上的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固定在升降室上部的第三动滑轮、第一导向滑轮、第二导向滑轮;连接在升降室顶部的钢绳依次绕过第一定滑轮、第三动滑轮、第二定滑轮、第一导向滑轮和第二导向滑轮,最终与第一卷筒相连。
所述下滑轮组包括设置在地下基坑底面上的第四定滑轮和第五定滑轮、固定在升降室底部的第六动滑轮;连接在升降室底部的钢绳依次绕过第四定滑轮、第六动滑轮和第五定滑轮,最终与第二卷筒相连。
所述配重滑轮组包括设置在升降井内顶壁上的第七定滑轮、第八定滑轮和配重块,连接在升降室顶部的钢绳依次绕过第七定滑轮和第八定滑轮,最终与配重块相连。设配重块的目的是减轻升降负荷,增加安全可靠性。
所述配重块沿升降井竖直滑行的位置设置导向滑槽,避免升降机上下运动时使配重块摇摆带来不安全隐患。
所述电机采用0.5kw的两级蜗轮蜗杆电机,以减小电机容量、减小电能消耗、同时提高升降平稳性能,并保证在升降到层位时实现自锁,提高安全性能。
当断电时,可在电机尾部轴上,连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惯性轮,只要轻轻用力,即可高速旋转,实现自助力安全升降。
该节能节地升降机在需要上升时,先启动电机正转,使第一卷筒卷起与上滑轮组相连的钢绳形成向上的拉力,而第二卷筒放开与下滑轮组相连的钢绳,实现升降室平稳上升,同时配重块向下滑动起到减小负荷的作用。当升降机需要下降时,启动电机反转,此时第二卷筒卷起与下滑轮组相连的钢绳形成向下的拉力,而第一卷筒放开与上滑轮组相连的钢绳,实现升降室平稳下降,同时配重块向上滑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升降机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可靠、且易操作,能完全设置在别墅外,不占用别墅内的使用面积。本实用新型设置配重滑轮组,减小了提升负荷,且节约用电。解决了耗电量大、造价高昂等问题,克服了目前升降电梯难于家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节能节地升降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中,1-升降井、2-升降室、3-电机、4-地下基坑、5-第一卷筒、6-第二卷筒、7a-第一定滑轮、7b-第二定滑轮、7c-第三动滑轮、7d-第一导向滑轮、7e-第二导向滑轮、8a-第四定滑轮、8b-第五定滑轮、8c-第六动滑轮、9a-第七定滑轮、9b-第八定滑轮、10-配重块、11-导向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兆泉,未经郭兆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525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