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推力滚子轴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55204.5 | 申请日: | 2015-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934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2 |
发明(设计)人: | 大野崇;武村浩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C19/30 | 分类号: | F16C19/30;F16C33/5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推力 滚子 轴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推力滚子轴承装置的改良,该推力滚子轴承装置用于汽车的变速箱、汽车空调用压缩机等电装部品,或者支承对一般工业用的各种机械等的旋转支承部分施加的推力荷载。
背景技术
在变速箱和变矩器、或者汽车空调用压缩机等的旋转部分中,安装有例如图2所示的推力滚子轴承1,其对施加在相对旋转的2个部件(图2中为外侧部件6和内侧部件7)上的推力荷载进行支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推力滚子轴承1构成为包括:沿放射方向排列的多个滚子2;将整体制成圆环状且滚动自如地保持这些滚子2的保持架3;和从轴向两侧挟持这些滚子2的外圈滚道4以及内圈滚道5。
而且,通过在外侧部件6上组装外圈滚道4并在内圈部件7上组装内圈滚道5,而支承在相对旋转的外侧部件6与内侧部件7之间所产生的推力荷载。
上述保持架3是将第1保持架元件31a以及第2保持架元件31b组合为中空圆环状而成的,第1保持架元件31a以及第2保持架元件31b分别为截面U字形,且将整体制成圆环状。
第1保持架元件31a以使沿轴向延伸的第1内径侧圆筒部34a和第1外径侧圆筒部35a彼此同心地连续的方式,分别形成在沿径向延伸的第1圆环部32a的内周缘和外周缘上。另外,第2保持架元件31b以使沿轴向延伸的第2内径侧圆筒部34b和第2外径侧圆筒部35b彼此同心地连续的方式,分别形成在沿径向延伸的第2圆环部32b的内周缘和外周缘上。
在第1保持架元件31a的第1圆环部32a上,与上述多个滚子2数量相同地设有用于构成兜孔且分别为沿放射方向长的矩形的第1穿孔33a。另外,在第2保持架元件31b的第2圆环部32b上,也与上述多个滚子2数量相同地设有用于构成兜孔且分别为沿放射方向长的矩形的第2穿孔33b。
在使第1穿孔33a和第2穿孔33b在轴向上彼此配合的状态下,使第2外径侧圆筒部35b与第1外径侧圆筒部35a的内径侧内嵌,并且使第2内径侧圆筒部34b与第1内径侧圆筒部34a的外径侧外嵌,而在此状态下使第1保持架元件31a和第2保持架元件32a组合。而且,通过将第1内径侧圆筒部34a的前端缘向径向外侧折曲,而阻止相互发生分离。
外圈滚道4由在一侧面(图2的左侧面)上具有外圈滚道41的外圈圆环部42、和从该外圈圆环部42的外周缘在轴向上向该外圈滚道41侧突出的圆筒状的外侧凸缘43构成。另外,上述内圈滚道5由在一侧面(图2的右侧面)上具有内圈滚道51的内圈圆环部52、和从该内圈圆环部52的内周缘在轴向上向上述内圈滚道51侧突出的圆筒状的内侧凸缘53构成。
外圈滚道4和内圈滚道5是由如下的合金钢形成的,该合金钢由0.68~0.88质量%的C、0.01~0.15质量%的Si、0.2~0.7质量%的Mn、0.3~0.7质量%的Cr、和其余部分Fe构成,氧浓度为15ppm以下,厚度为0.4~6.0mm,硬度为100~300Hv。
外圈滚道4和内圈滚道5实施了以淬火→回火的顺序进行的所谓整体淬火的处理,或者实施了以渗碳处理或碳氮共渗处理→淬火→回火的顺序进行的所谓渗碳淬火或碳氮共渗淬火的热处理。
在进行基于整体淬火的热处理的情况下,淬火以800~880℃保持并通过油冷来进行。回火以160~250℃保持,并通过炉冷或空冷来进行。
在实施这种淬火、回火处理的情况下,外圈滚道4和内圈滚道5中,表面硬化层的硬度为650~850Hv,表面粗糙度为0.4μmRa以下。
另一方面,在基于渗碳淬火或碳氮共渗淬火的热处理的情况下,通过在气氛中使用RX气体以及富化气的混合气体,并以800~880℃保持20~90分钟之后进行空冷或油冷而进行渗碳处理。另一方面,所述碳氮共渗处理的条件为,在气氛中使用RX气体、富化气、以及氨气的混合气体,并以800~880℃保持20~90分钟之后来进行空冷或油冷。随后的淬火以800~880℃保持并通过油冷来进行。回火以160~250℃保持并通过炉冷或空冷来进行。
在实施了这种渗碳处理或碳氮共渗处理之后,实施淬火、回火处理的情况下,外圈滚道4和内圈滚道5中,表面硬化层含有0.8~1.2质量%的C,并含有0.05~0.50质量%的N,并且外圈滚道4和内圈滚道5的硬度为700~900Hv,残余奥氏体量γR为15~45容量%,表面粗糙度为0.4μmRa以下。
外圈滚道4的外侧凸缘43的前端部的多个部位,向径向内侧折曲并构成卡定部44。另外,内圈滚道5的内侧凸缘53的前端部的多个部位,向径向外侧折曲并构成卡定部5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552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