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强制液冷的内置式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58232.2 | 申请日: | 2015-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331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胡学功;王际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1;H01M10/6552;H01M10/6557;H01M10/656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宋焰琴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制 内置 电动汽车 用电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的散热与热控制系统,尤其是应用于各种由多个大功率电池单体组成的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的一种强制液冷的内置式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使用的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散热有直接空冷和液冷两种方法。直接空冷方法是让空气以串行通风或并行通风的方式直接流过每个电池单体发热表面,带走电池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来降低和控制电池表面温度;液冷方法是让冷却液体直接或间接流过电池包中的每个电池单体发热表面,带走电池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来降低和控制电池表面温度。
但是,直接空冷方法中空气与电池表面之间的换热系数很低,电池表面面积小,造成冷却效率太差,电池表面温度容易过高。另外,无论是并行还是串行通风,电池包中紧密排布在中央区域的一些电池单体由于其电池表面无法与空气接触,散热条件恶劣,造成这些电池单体与其他电池单体之间的温差过大。液冷方法的缺陷除上述之外还包括:密封性要求高,散热装置的重量和体积相对较大,维修和保养复杂,需要水套、换热器等部件,结构相对复杂,而且,同样会造成不同的电池单体之间存在较大温差。
电池表面温度过高或温度分布不均匀,都最终将降低电池充放电循环效率,影响电池的功率和能量发挥,严重时还将导致热失控,影响电池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制液冷的内置式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散热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强制液冷的内置式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散热装置,包括:
电池包内的每个电池单体的两侧发热表面各连接一由导热金属材料制成的“工”字型多通道式微槽群复合相变散热模块;
所述“工”字型多通道式微槽群复合相变散热模块是由一抽真空的对外密封的腔体连接两翼的肋片组成,电池单体的两侧发热表面分别与腔体连接;
腔体内部被沿竖直方向分成多个竖直封闭微细通道,每个竖直封闭微细通道的四周内壁面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许多开放式复合相变微槽道,各竖直封闭微细通道之间分别在腔体内顶部和底部区域实现通连,腔体底部储有具有一定汽化潜热的液体工质,腔体底部的联通以保证各竖直封闭微细通道底部都有液体工质;
组成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的所有电池单体被分成许多列,一定数量的电池单体与多通道式微槽群复合相变散热模块两两间插排列接触组成一列,相邻的两列之间留有便于绝缘冷却液体流动的通道间隙;
电池单体和多通道式微槽群复合相变散热模块安装在电池包箱体中,电池包箱体的上下两面均开设有绝缘冷却液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
所述的强制液冷的内置式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散热装置中,进液口和出液口连接一液泵。
所述的强制液冷的内置式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散热装置中,“工”字型多通道式微槽群复合相变散热模块的腔体内的竖直封闭微细通道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正方形、矩形、梯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竖直封闭微细通道的当量直径在0.3-5mm的范围内,竖直封闭微细通道间距在0.5-5mm的范围内;开放式复合相变微槽道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三角形或梯形,开放式复合相变微槽道的宽度和深度均在0.01-2mm范围内,微槽道间距在0.01-2mm范围内。
所述的强制液冷的内置式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散热装置中,腔体内顶部和底部用于通连的通连通道横截面形状为矩形,通连通道的当量直径在0.6-10mm范围内。
所述的强制液冷的内置式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散热装置中,液体工质为丙酮。
所述的强制液冷的内置式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散热装置中,“工”字型多通道式微槽群复合相变散热模块通过导热硅脂或导热胶粘贴在电池单体的两侧发热表面。
所述的强制液冷的内置式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散热装置中,肋片的形状为矩形、梯形或三角形。肋片厚度在0.5-2mm的范围内,肋片的高度在1-70mm的范围内,肋片的长度在10-300mm的范围内,肋片间距在1-10mm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利用上述强制液冷的内置式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散热装置进行散热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582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