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离子电池循环防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61409.4 | 申请日: | 2015-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156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娟;沈俊杰;邵汉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科立德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新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4 | 代理人: | 李大刚;孙玉英 |
地址: | 316131 浙江省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循环 防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循环防护装置,属于锂离子电池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以其体积小、重量轻、容量高、寿命长等优点受到市场青睐,由于Li+是一种较为活泼的元素,在锂离子生产时需要时刻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在锂离子电池加工过程中,必须经过锂离子电池循环装置,进行循环检测。然而目前在循环检测时,锂离子没有任何防护套,容易出现电池在循环过程中内部短路引起燃烧,从而造成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循环防护装置。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防止电池在循环测试时内部短路引起燃烧,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锂离子电池循环防护装置,包括下壳体,下壳体两侧设有下侧板,下侧板间形成容纳电池的底槽,下侧板的上方设有向内弯的上沿,下壳体上方设有上壳体,上壳体的两侧设有上侧板,上侧板间形成顶槽,底槽与顶槽组成通槽,上侧板的下方设有向外弯、且与上沿契合的下沿。
上述的锂离子电池循环防护装置中,所述的下侧板的中部设有向内弯的弹性突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电池循环测试前,将电池放入下壳体的底槽中,将上壳体推入下壳体中,使上沿和下沿相契合,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地防止电池在循环测试时内部短路引起燃烧,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地,在下侧板的中部设有向内弯的弹性突起,在电池放入底槽中时,电池卡在下壳体的下侧板内,起到稳定固定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下壳体1,下侧板2,底槽3,上沿4,上壳体5,上侧板6,顶槽7,下沿8,弹性突起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1:一种锂离子电池循环防护装置,如附图1所示,包括采用常规阻燃材料制作的下壳体1,下壳体1两侧设有下侧板2,下侧板2间形成容纳电池的底槽3,下侧板2的上方设有向内弯的上沿4,下壳体1上方设有上壳体5,上壳体同样采用常规阻燃材料压制而成,上壳体5的两侧设有上侧板6,上侧板6间形成顶槽7,底槽3与顶槽7组成通槽,上侧板6的下方设有向外弯、且与上沿契合的下沿8。
实施例2:一种锂离子电池循环防护装置,如附图2所示,包括下壳体1,下壳体1两侧设有下侧板2,下侧板2间形成容纳电池的底槽3,下侧板2的上方设有向内弯的上沿4,下壳体1上方设有上壳体5,上壳体5的两侧设有上侧板6,上侧板6间形成顶槽7,底槽3与顶槽7组成通槽,上侧板6的下方设有向外弯、且与上沿契合的下沿8。所述的下侧板2的中部设有向内弯的弹性突起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科立德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科立德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614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电动汽车的燃料电池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电动工具用电池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