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金属外壳的无线耳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62819.0 | 申请日: | 2015-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658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赵士杰;廖家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瑾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金属外壳 无线耳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无线耳机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金属外壳的无线耳机。
背景技术
无线耳机通过蓝牙协议、ZigBee通讯协议、2.4 Ghz无线通信、Wi-Fi direct协议等无线协议,与音源产生装置连接,借以接收并处理带有音效内容的无线信号,而进行声音的播放。前述的音源产生装置可以是音响、计算机、手机等。
无线耳机的天线总成,通常隐藏在无线耳机的本体内。为了使得天线总成可以收发无线信号,无线耳机的外壳必须以不会遮蔽电磁波信号的材质制作。
前述不会遮蔽电磁波信号的材质,通常为塑料。塑料的颜色、表面质感通常不佳,因此需要进一步以烤漆等方式对外表进行加工。同时,塑料的机械强度不足,往往使得无线耳机,特别是入耳式耳机形式的小型无线耳机容易被重物压坏。
改以金属制作外壳,虽然可以提升表面质感以及机械强度,但是金属材质会遮蔽无线信号,而致使天线总成无法正常收发无线信号。此时,就必须以额外的结构,例如附加外露的天线总成等方式提升无线信号的收发效果。但是,对于无线耳机而言,特别是入耳式耳机形式的小型无线耳机,其尺寸小而不利于加工组装,因而致使附加外露的天线总成或其他加强无线信号收发效果的结构不容易安装于无线耳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金属外壳的无线耳机,可解决内藏天线总成无法通过金属外壳正常收发无线信号的问题,且所述具有金属外壳的无线耳机的结构亦有利于组装。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金属外壳的无线耳机,包含:
一中空金属壳体,其具有一前开口与一后开口;
一塑料连接件,其具有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其中,该第一连接端固定于该后开口中,并且封闭该后开口;
一金属底盖,其覆盖于该塑料连接件的第二连接端,并通过该塑料连接件结合该中空金属壳体与该金属底盖,且该中空金属壳体与该金属底盖之间保留一不被金属材质遮蔽的狭缝;
一天线总成,其固定于该塑料连接件以接收无线信号;
一电路总成,其固定于该塑料连接件而位于该中空金属壳体且由该天线总成处理该无线信号后转换为声音发出;以及
一声音导引组件,其固定于该中空金属壳体的前开口。
通过上述的组合,中空金属壳体与金属底盖之间的狭缝,可以供天线总成收发无线信号,使得无线信号不会被中空金属壳体与金属底盖遮蔽。
较佳地,其中该塑料连接件更具有一隔离段,该隔离段位于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二连接端之间,且该隔离段突出于该塑料连接件。
较佳地,其中该隔离段位于该中空金属壳体的后开口与该金属底盖之外。
较佳地,其中该塑料连接件的第一连接端与该隔离段之间形成一内凹容置空间,该电路总成及该天线总成位于该内凹容置空间中。
较佳地,其中该声音导引组件具有一声音接收端以及一声音输出端,该声音接收端固定于该前开口中并导引声音由该声音输出端发出。
较佳地,其中所述具有金属外壳的无线耳机更包含一缓冲材,该缓冲材环绕于该声音输出端设置。
较佳地,其中该声音输出端为一渐缩管。
较佳地,其中该塑料连接件更包含一突出部,该突出部突出于该中空金属壳体与该金属底盖的外表面,且该无线耳机更包含一耳机线,该耳机线的末端固定于该突出部。
较佳地,其中该耳机线的末端设置一套接件,该套接件套接于该突出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有金属外壳的无线耳机,其无线耳机本体的外壳,是由金属构成,而提供以金属材质呈现的外观质感;而本实用新型通过塑料连接件的隔离段,确保金属外壳上可以保留不被金属遮蔽的狭缝,从而使得无线信号可以通过不被金属遮蔽的狭缝收发,而不会受到金属材质的阻隔;此外,中空金属壳体、塑料连接件、金属底盖的配置,也有利于无线耳机的分解及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分解图。
主要部件名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精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628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