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实时控制的嵌入式酸雾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78389.1 | 申请日: | 2015-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829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晶;肖智斌;薛冷;容会;付鑫;汤守国;范洪博;崔毅;李润鑫;石少玲;于胜军;车国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40;B01D5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时 控制 嵌入式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时控制的嵌入式酸雾净化装置,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酸雾主要在化工、冶金、电镀、造纸等行业的酸洗工序中产生,不仅危害生产场地中工人的身体健康,易诱发支气管炎甚至是癌症,而且还会对腐蚀生产设备,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极大的危害。根据国家标准GBZ2.1-2007规定,酸洗车间内的污染物浓度< 。现有的酸雾净化装置需要人工开动净化装置,当中和液浓度不足时通过手动测试后再加料,费时费力且净化效率不高,排放至空气中的气体仍然含有较高浓度的酸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实时控制的嵌入式酸雾净化装置,利用酸雾检测器实时监测酸雾浓度,控制净化装置的开启。净化塔内安装溶液浓度检测器,当中和液浓度不足时自动开启加料泵添加中和材料,并使用净化箱二次净化,最大限度的降低酸雾的污染,起到了节能环保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实时控制的嵌入式酸雾净化装置,包括LDS533酸雾浓度检测仪Ⅰ1、LDS533酸雾浓度检测仪Ⅱ2、模数转换电路Ⅰ3、模数转换电路Ⅱ4、单片机模块5、激励信号产生电路6、溶液浓度检测器7、放大电路8、保持电路9、模数转换电路Ⅲ10、温度补偿电路11、报警电路12、加料泵13、抽风电机控制电路14、电源15、酸洗池16、抽风装置17、净化塔18和净化箱19;其中LDS533酸雾浓度检测仪Ⅰ1与模数转换电路Ⅰ3连接,LDS533酸雾浓度检测仪Ⅱ2与模数转换电路Ⅱ4连接,激励信号产生电路6、溶液浓度检测器7、放大电路8、保持电路9、模数转换电路Ⅲ10依次连接,模数转换电路Ⅰ3、模数转换电路Ⅱ4、模数转换电路Ⅲ10、温度补偿电路11、报警电路12分别与单片机模块5连接,加料泵13、抽风电机控制电路14分别与单片机模块5、电源15相连,单片机模块5与电源15相连,抽风装置17安装在酸洗池16一侧,抽风装置17和净化塔18通过抽风管道24连接,净化塔18和净化箱19通过排气管36连接。
所述抽风装置17包括玻璃钢抽风机Ⅰ20、抽风口21、LDS533酸雾浓度检测仪Ⅰ探头22、密封圈23;其中LDS533酸雾浓度检测仪Ⅰ探头22安装在抽风口21内测顶部,抽风管道24通过密封圈23与抽风口21相连,玻璃钢抽风机Ⅰ20安装在抽风管道24上;
所述净化塔18包括抽风管道24、耐腐蚀外壳25、塔顶26、密封螺栓27、单向气阀28、加料管29、中和管30、排气孔31、中和液32、分隔板33、通气口34、除雾脱干层35、排气管36、温度传感器49;其中塔顶26用密封螺栓27固定在耐腐蚀外壳25上部,分隔板33将耐腐蚀外壳25内部分为左右两部分,抽风管道24用密封圈23连接至耐腐蚀外壳25内部左侧,单向气阀28安装在抽风管道24内部,加料管29一端连接加料泵13,另一端和耐腐蚀外壳25左侧连接,与耐腐蚀外壳25连接的一端未浸入到位于耐腐蚀外壳25内部左侧的中和液32中,若干中和管30与抽风管道24连接并浸入中和液32中,中和管30上有若干排气孔31,溶液浓度检测器7安装在耐腐蚀外壳25底部左侧的中和液32中,温度传感器49安装在耐腐蚀外壳25左侧底部位于溶液浓度检测器7的上方,分隔板33上部开有通气口34,除雾脱干层35位于耐腐蚀外壳25内部右侧,排气管36用密封圈23安装在耐腐蚀外壳25外部右下侧并与箱体外壳37连接。
所述净化箱19包括箱体外壳37、U形管38、耐腐蚀滤网39、二次排气管40、LDS533酸雾浓度检测仪Ⅱ探头41、玻璃钢抽风机Ⅱ42;其中若干U形管38安装在箱体外壳37内并与排气管36和二次排气管40相连,U形管38内部装填有吸附材料,耐腐蚀滤网39安装在U形管38的头尾两侧,二次排气管40用密封圈23安装在箱体外壳37后部,玻璃钢抽风机Ⅱ42与二次排气管40相连,LDS533酸雾浓度检测仪Ⅱ探头41安装在二次排气管40内侧上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783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锅炉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
- 下一篇:气体洗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