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热能发电机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78615.6 | 申请日: | 2015-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101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林松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松彬 |
主分类号: | F03G4/00 | 分类号: | F03G4/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 11395 | 代理人: | 李向东 |
地址: | 363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热能 发电 机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能源发电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地热能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7000℃,而在80至100公英里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650至1200℃,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离地面1至5公里的地壳,热力得以被转送至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渗出地面,运用地热能最简单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这些热源,并抽取其能量,地热能是可再生资源,能量它是生命的能源,人的每天劳务活动、体育运动、上课学习和从事其他一切活动,以及人体维持正常体温、各种生理活动都要消耗能量,就像蒸汽机需要烧煤、内燃机需要用汽油、电动机需要用电一样,地热能是一种新的洁净能源,在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日渐增强和能源日趋紧缺的情况下,对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其中距地表2000米内储藏的地热能为2500亿吨标准煤,全国地热可开采资源量为每年68亿立方米,所含地热量为973万亿千焦耳,在地热利用规模上,我国近些年来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并以每年近10%的速度稳步增长,在我国的地热资源开发中,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地热发电效益显著提升,除地热发电外,直接利用地热水进行建筑供暖、发展温室农业和温泉旅游等利用途径也得到较快发展,全国已经基本形成以西藏羊八井为代表的地热发电、以天津和西安为代表的地热供暖、以东南沿海为代表的疗养与旅游和以华北平原为代表的种植和养殖的开发利用格局。
目前现有的地热能发电机组,整体热效率转化较低,使用过程中会损耗非常多的水,造成环境的额外压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电效率高,能够循环利用水,大幅度降低了水损耗的地热能发电机组。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热能发电机组,包括汽水分离器、涡轮机、发电机和冷却塔,所述涡轮机一侧设置有管道和冷凝器,所述汽水分离器下方设置有产气井,所述产气井、汽水分离器、涡轮机、冷凝器和冷却塔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汽水分离器能够分离出蒸汽中的水分,涡轮机在蒸汽的压力下能够转动,带动发电机转动发电,所述涡轮机与发电机传动连接,所述冷却塔下方设置有冷却水槽,所述冷却水槽与冷却塔固定连接,所述冷却水槽下方设置有蓄水槽,收集冷凝后的液态水,所述蓄水槽与冷却水槽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蓄水槽上设置有水泵,所述蓄水槽通过水泵与产气井连接,水泵保持水流通常。
作为优选,所述产气井下方设置有吸热网,吸热网能够将吸收地热。
作为优选,所述吸热网成螺旋形设置,提高吸收热量的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吸热网与产气井固定连接,使得产生的蒸汽能够进入到产气井中。
作为优选,所述吸热网末端固定连接有高温防漏塞,防止产生泄露,减少水的损耗,使得资源不浪费。
该技术方案具有发电效率高,能够循环利用水,大幅度降低了水损耗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置的汽水分离器能够分离出蒸汽中的水分,涡轮机在蒸汽的压力下能够转动,带动发电机转动发电,蓄水槽收集冷凝后的液态水,水泵保持水流通常,吸热网成螺旋形设置提高吸收热量的效率,防止产生泄露减少水的损耗,使得资源不浪费,高温防漏塞防止产生泄露,减少水的损耗,使得资源不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地热能发电机组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松彬,未经林松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786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