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桥梁隔震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83379.7 | 申请日: | 2015-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704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全华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徐雪波;史冠静 |
地址: | 3158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桥梁 支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支承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桥梁隔震支座。
背景技术
桥梁抗震设计是桥梁设计中的关键一环,其基本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桥梁及建筑工程得到了高速发展,各类新型结构型式和功能性桥梁不断涌现。同时也对支座的技术性能、功能和造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有学者提出既满足静力设计要求,又满足抗震设计基本原则的桥梁多段阶段抗震设计理念。从多阶段抗震设计理论出发,对常用的减隔震支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应用较普遍的隔震支座为天然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及高阻尼橡胶支座。然而这些支座并没有考虑到正常阶段桥梁结构的受力,并且其材料对环境的污染较为明显,钢板用量较大,使支座的造价超过了原来的设计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既能保证桥梁正常运营阶段的受力性能,又能满足抗震性能要求的桥梁隔震支座。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桥梁隔震支座,包括用于固定在桥墩顶部的下支座板和用于固定在梁体底部的上支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座板呈上表面形成盆腔的盆式结构,在所述盆腔内自下而上依次叠放有限位于盆腔内的下减震盘、下隔震板和中间隔震板,且所述中间隔震板的顶部露出于盆腔外,在所述中间隔震板的顶部安装有下滑板,在所述上支座板的底部安装有与所述下滑板构成滑动配合的上滑板。
优选地,所述的盆腔为圆柱形凹腔,所述的下减震盘为安装在所述圆柱形凹腔底部的聚氨酯圆盘。下减震盘设计成聚氨酯圆盘后,能更好地通过压缩变形产生阻力,吸收、耗散震力。
进一步优选,所述的下隔震板和中间隔震板为钢板,所述的下滑板为聚四氟乙烯板,所述的上滑板为不锈钢板。
进一步优选,所述上支座板的两侧设有向下延伸并位于所述下支座板两侧的限位部,在所述限位部的内侧壁上固定有第一侧滑板,在所述下支座板的两侧固定有与所述第一侧滑板构成滑动配合的第二侧滑板。这样,限位部可以限制下支座板作单向滑动。
进一步优选,还包括有设于下支座板与上支座板相对滑行的方向上的阻尼器,且所述的阻尼器安装在所述中间隔震板的两侧。阻尼器可以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震动过后就会恢复初始状态。
作为上述任一方案的优选,在所述的下支座板和上支座板上分别设有用于固定在桥墩顶部和梁体底部的螺栓,在所述下支座板和上支座板的外侧预装有吊装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桥梁隔震支座将下支座板设计成上表面呈盆腔的盆式结构,且下减震盘、下隔震板、中间隔震板限位于盆腔内,下滑板固定在中间隔震板的顶部并与上支座板底部的上滑板构成滑动配合,该支座结构不仅能保证桥梁正常运营阶段的受力性能,而且又能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性能要求,支座的整体结构简单、安装和维修方便,且造价相对便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桥梁隔震支座包括下支座板1、下减震盘2、下隔震板3、中间隔震板4、下滑板5、上滑板6、上支座板7、第一侧滑板8、第二侧滑板9和阻尼器10等组件,其中,下减震盘2为聚氨酯圆盘,下隔震板3和中间隔震板4为钢板,下滑板5为聚四氟乙烯板,上滑板6为钢板,第一侧滑板8为不锈钢侧滑板,第二侧滑板9为SF-1滑板。
下支座板1呈上表面中间形成盆腔的盆式结构,本实施例中,盆腔为圆柱形凹腔。在盆腔内自下而上依次叠放有限位于盆腔内的下减震盘2、下隔震板3和中间隔震板4,且中间隔震板4的顶部露出于盆腔外。下滑板5固定在中间隔震板4的上表面,上滑板6焊接固定在上支座板7的下表面,从而在上滑板6与下滑板5之间提供低摩擦的运动环境。
上支座板7的两侧设有向下延伸的限位部71,且限位部71位于下支座板1的两侧以用来限制下支座板1作单向滑行。第一侧滑板8焊接固定在限位部71的内侧壁上,第二侧滑板9通过螺钉固定在下支座板1的外侧部。支座位移时,下滑板5与上滑板6之间构成滑动配合,第一侧滑板8与第二侧滑板9之间构成滑动配合,从而在第一侧滑板8与第二侧滑板9之间提供低摩擦的运动环境,进而提高支座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全华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全华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833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