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良结构的热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83786.8 | 申请日: | 2015-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611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戴子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子浩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F28F9/24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43 | 代理人: | 张向飞 |
地址: | 315041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良 结构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交换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改良结构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热交换器是指以冷媒冷却空气,或者以热媒加热空气,或是以冷水回收空气余热的及冷热空气和冷热液体的热交换主要设备,广泛应用于轻工、建筑、纺织、电子以及冶金等行业中。
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CN202158535公开了一种具有内循环回路的环形热交换器,包括一环型主体、一上封盖及一下封盖,所述环型主体中央具有一穿孔,于环壁上沿轴向环设有多个通孔,在所述通孔的顶端及底端两两成对挖设有横向通道,所述横向通道上、下交错导通所述通孔;所述上封盖,其中央设有第一透孔,于周缘设有第一环状沟槽,并对应密合于所述环型主体的顶部;所述下封盖,其中央设有第二透孔,于周缘设有第二环状沟槽,并对应密合于所述环型主体的底部,该方案在其密闭回路内密封设置有工作液并通过工作液在回路内循环流动而达到散热效果,但是该方案存在以下不足:1、该方案采用工作液在循环回路内流动而进行散热,从而循环回路的密封性要求高,热交换器的制作工艺要求高,增加了热交换器的生产成本;2、循环回路的散热面平整光滑没有折皱,导致散热面积少,散热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生产成本低、散热效果好、散热面积大的改良结构的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改良结构的热交换器,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多次折叠形成若干宽度相等的折片,且首端与末端的两折片相连形成散热管。
在上述的一种改良结构的热交换器中,在相邻两折片之间均设置有分别抵靠于两折片上的隔离件。
在上述的一种改良结构的热交换器中,所述隔离件包括弹簧且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两折片上。
在上述的一种改良结构的热交换器中,所述相邻两折片之间弹簧圈数相等。
在上述的一种改良结构的热交换器中,所述弹簧的圈数为1圈。
在上述的一种改良结构的热交换器中,所述相邻两折片之间弹簧圈数不相等。
在上述的一种改良结构的热交换器中,所述散热管两端的直径分别沿轴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减小或增大。
在上述的一种改良结构的热交换器中,所述散热管的直径沿轴向方向逐渐减小或增大。
在上述的一种改良结构的热交换器中,在散热管的两端均设置有环形固定板,在环形固定板的内侧壁与外侧壁分别沿轴向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一裙部和第二裙部,在第一裙部和第二裙部之间形成有环形槽,所述散热管设置于环形槽内。
在上述的一种改良结构的热交换器中,在散热管内设置有与各折片相连的固定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气流相对流动的热交换方式代替了工作液在循环回路内流动的方式而进行散热,从而降低了热交换器的制造工艺难度,节约了生产成本。
2、本实用新型包括多次折叠形成多个折片的导流板,且首端与末端的折片相连形成散热管,保证了散热管的密封性,避免了相邻两折片之间需要粘连剂或增加焊接点而进行连接,热交换器的长时间使用导致粘连剂失效使相邻两折片之间的连接处断裂或导致在焊接处出现泄露点,从而影响了热交换器的散热效果同时折片代替光滑平整的散热平面的设置扩大了热交换器的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部分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情况的部分剖视图。
图中,100、折片;110、散热管;200、第一凹槽;210、第一弹簧;300、第二凹槽;310、第二弹簧;410、环形固定板;420、第一裙部;430、第二裙部;500、固定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改良结构的热交换器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多次折叠形成若干宽度相等的折片100,且首端与末端的两折片100相连形成散热管1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子浩,未经戴子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837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