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级增压节油增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87998.3 | 申请日: | 2015-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581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江帆;张柏杨;谢爱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仟骏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谢爱军 |
主分类号: | F02M27/00 | 分类号: | F02M27/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102 | 代理人: | 刘小红 |
地址: | 40112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级 增压 节油 增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油节油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级增压节油增效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雾霾天气越来越严重,日益增加的汽车的数量是重要原因之一,控制车辆限行及其他行政措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减少尾气排放总量,减少燃油消耗,才能为创建绿色环境做出贡献。目前减少燃油消耗主要依靠节油器,节油器设置在油箱与发动机之间,通过对燃油进行处理,提高其燃烧效率来达到节油的目的。
现有的节油装置处理技术中,大多数的节油装置原理在于对进气口的处理,或者用设备来提高燃油的辛烷值,还有的是对燃油机的电压加强来促进燃烧。这些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根本没起到节油的效果,节油装置并未处理好节油,以至于达不到节油效果,甚至节油装置的工作本身需要消耗能量,还反而给燃油机械带来负面的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提高燃油的燃烧率、更加省油的多级增压节油增效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多级增压节油增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开口的用于增强燃油分子活性的套筒,分别固定于套筒两端开口上的与燃油机的油管相连的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前端盖上设置有进油孔,所述后端盖上设置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在其径向上的截面面积小于进油孔在其径向上的截面的面积。本实用新型直接作用在燃油机的油管,套筒应用活性纳米能量粒子和特种合金,直接强化了燃油分子的活性,再通过前端盖和后端盖的俩个变级口加强了燃油的压力。特种合金在燃油通过时增强燃油在流动中得到的温度,燃油到了燃烧室更易燃烧充分释放更多的能量。而且多级增压节油增效装置是通过燃油机自身油的流动时的作用力产生的效果,不需要额外增加任何能量。所以多级增压节油增效装置能起到节油效果,并且不会对燃油机本身增加负荷,对整个燃油及机械系统没有任何影响。
优选的,所述前端盖上的进油孔为一个,所述后端盖上的出油孔为三个 。
进一步,所述套筒上还设置有增强燃油分子活性的增强装置;所述增强装置包括套于套筒内的套管,在所述套管内沿其轴向至少设置有一片增强燃油分子活性的滤网。所述滤网与套管也应用活性纳米能量粒子和特种合金,使经过多级增压节油增效装置的燃油活化更加充分。
所述套筒的长度为3-5cm,内径为0.5-1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多级增压节油增效装置结构简单、提高了燃油的燃烧率、而且更加省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进油孔A-A处的剖面图;
图3是图1中出油孔B-B处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套筒;2、前端盖;3、后端盖;4、进油孔;5、出油孔;6、套管;7、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应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如图1、图4所示,多级增压节油增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开口的用于增强燃油分子活性的套筒1,分别固定于套筒1两端开口上的与燃油机的油管相连的前端盖2和后端盖3;所述前端盖2上设置有进油孔4,所述后端盖3上设置有出油孔5;所述出油孔5在其径向上的截面面积小于进油孔4在其径向上的截面的面积。
如图2、图3所示,所述前端盖2上的进油孔4为一个,所述后端盖3上的出油孔5为三个 。
如图4所示,所述套筒1上还设置有增强燃油分子活性的增强装置;所述增强装置包括套于套筒1内的套管6,在所述套管6内沿其轴向至少设置有一片增强燃油分子活性的滤网7。
所述套筒1的长度为3-5cm,内径为0.5-1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仟骏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谢爱军,未经重庆仟骏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谢爱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879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成真空腔的柴油机进气歧管
- 下一篇:废气再循环系统的混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