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垃圾焚烧炉杂物取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93616.8 | 申请日: | 2015-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713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岳庆锋;齐晓峰;赵社会;陈兵;张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开封中节能再生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J1/00 | 分类号: | B25J1/00;F23G5/44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1111 | 代理人: | 陈大通 |
地址: | 475001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焚烧 杂物 取出 装置 | ||
技术领域
该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动夹子,特别是涉及一种垃圾焚烧炉杂物取出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生活垃圾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大量的垃圾排放。对垃圾的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占用土地、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资源、影响空气质量、污染大气、传播疾病、影响环境卫生和居民健康。目前比较普遍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有卫生填埋、焚烧和综合利用。垃圾中可再生能源资源比例极高,可燃物含量大,垃圾的发热量也极高,焚烧发电是一种对城市垃圾进行高温热化学处理的技术,将垃圾作为固体燃料送入炉膛内燃烧,在800~1000℃的高温条件下,垃圾中的可燃组分与空气中的氧进行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出热量并转化为高温的燃烧气和少量性质稳定的固定残渣。垃圾高温燃烧产生的热能可利用余热发电,性质稳定的残渣可直接填埋处置。经过焚烧处理,垃圾中的细菌、病毒能被彻底消灭,各种恶臭气体得到高温分解,烟气中的有害气体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对于往复式炉排片锅炉来说,由于垃圾成分复杂,垃圾中含有一定的建筑垃圾固体物和钢材,卡在炉排片中就会造成炉排过负荷不能运行而停炉,对锅炉经济运行与安全有极大的危害,炉膛内温度在800~1000℃,如果降不到常温人员无法进入,影响焚烧炉运行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垃圾发电需停炉能取出炉内杂物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垃圾焚烧炉杂物取出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垃圾焚烧炉杂物取出装置:含有抓头,固定导杆套,活动连杆和活动手柄,抓头含有固定抓头和活动抓头,活动连杆包含互相铰接的第一活动连杆和第二活动连杆,第二活动连杆活动套接在固定导杆套内,所述固定抓头和活动抓头对称分布并中部铰接,固定抓头的尾部固定连接在固定导杆套的一端,活动抓头的尾部和第一活动连杆的一端铰接,第二活动连杆的另一端和活动手柄的中部铰接,活动手柄的首部铰接有可调节定位装置。
所述可调节定位装置和固定导杆套的接触面互为锯齿面,两个锯齿面之间的锯齿相对咬合。所述抓头为夹紧后围成圆形或菱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垃圾焚烧炉杂物取出装置具有以下优点:能够避免垃圾中含有的建筑垃圾固体物和钢材,卡在炉排片中就会造成炉排过负荷不能运行而停炉降温,取出杂物浪费工作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垃圾焚烧炉杂物取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中标号1是固定抓头,2是活动抓头,3是第一活动连杆,4是第二活动连杆,5是固定导杆套,6是手柄,7是可调节定位装置。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垃圾焚烧炉杂物取出装置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含有抓头,固定导杆套5,活动连杆和活动手柄6,抓头含有固定抓头1和活动抓头2,活动连杆包含互相铰接的第一活动连杆3和第二活动连杆4,第二活动连杆4活动套接在固定导杆套5内,所述固定抓头1和活动抓头2对称分布并中部铰接,固定抓头1的尾部固定连接在固定导杆套5的一端,活动抓头2的尾部和第一活动连杆3的一端铰接,第二活动连杆4的另一端和活动手柄6的中部铰接,活动手柄6的首部铰接有可调节定位装置7。
所述可调节定位装置7和固定导杆套5的接触面互为锯齿面,两个锯齿面之间的锯齿相对咬合。所述抓头为夹紧后围成圆形或菱形。
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向前向后拉活动手柄6,带动第二活动连杆4移动,活动抓头2在第一活动连杆3和第二活动连杆4的带动下做开合动作,当抓头抓到杂物卡牢杂物,手柄6在可调节定位装置7的作用下自动锁死活动抓头2,杂物即可取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开封中节能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开封中节能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936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